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创业致富 >
分享

  西部新农人网讯;4月上旬,一场突如其来的倒春寒让大荔县不少枣农慌了手脚。由于气温变化大,很多枣农多次往大棚里跑大棚里测量温度,收放风口、保温被,随时调节温度。范家镇井庄村的李六五对此却不慌不忙,只见他拿出手机轻轻一点,从手机远程监控画面看到,大棚风口和保温被缓缓放下;再一点,风口和保温被又缓缓升起。

  “现在不管我在哪,用手机都能遥控自家的枣棚,棚内温度湿度一目了然,还能通过视频看见棚里的实时画面,省心省力”。李五六介绍,这套叫“智耕牛”的系统不仅能智能控制大棚温湿度和进行实时监测,还能具备智能灌溉施肥、喷药,数据采集、涉农信息获取,农资、产品购销,实时监测预警等多种功能,让枣农在指尖上就能种冬枣。

  研发这套系统的是大荔县安仁镇返乡青年贾青。一年前他放弃云南昆明一家软件公司的优渥待遇返乡创业。谈及返乡创业的原因,贾青讲了自己的一段经历:2016年夏天,他从昆明回大荔休假,当时正值冬枣挂果期,自己60多岁的父亲每天都守在大棚里,收放风口、灌溉喷药,常常夜里还要起来去棚里看看温度、湿度,生怕出问题。“父母年龄大了,不让种他们不干,种吧又担心他们身体吃不消。”贾青说,当时他就想能不能用自己的技术设计一套系统,输入适宜冬枣生长的温湿度等数据后实现智能调节,这样劳动强度就减轻了。抱着这个想法,贾青利用假期走访了很多大棚冬枣种植户,很多人都觉得目前种冬枣虽然效益好,但劳动强度太大,特别是夏天在全封闭棚里喷生物制剂的时候常常有人中暑、中毒。了解到这些情况后,贾青更加坚定了要做这套智能系统的想法。2017年春节后,他辞去软件公司项目总监的工作,返乡开始研发。

  作为一个“程序猿”,贾青很快将一套容易上手、功能齐全的软件开发出来了,但在硬件上却犯了难。“这一整套系统还包括强电、弱电、机械、传感、控制等多个学科的知识,都要靠自己啃”,贾青说,为了开发这套系统,他自学了电学、机械和焊接等知识,传感器、主板、显示屏幕等设备都由自己买来元器件一点点焊接组装起来的。为获得冬枣生长最佳温度、湿度等数据的阈值,他请教了多名有着丰富种植经验的枣农和农业专家,并用自家的大棚做测试反复优化系统,最终得出了合理的阈值。

  在耗了大量精力和30多万积蓄后,贾青终于把这套系统研发成功并投入使用,相关技术还申请了专利。许庄镇谢家坡村党支部书记张伟让是这套系统的第一个客户。据他介绍,由于自己平时工作忙,家里6亩地两个大棚让他力不从心,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装了这套系统。“确实方便,现在我不管是出差、开会、还是上班,在手机上就能把大棚管理了。”张伟让算了笔帐,按冬枣三个月生长关键期来算,仅雇人照看的话至少要多支出1万元,这还不算精细化管理后节约下来的成本。

  “冬枣生对环境要求特别高,空气温度、湿度和土壤干湿度的细小变化都可能影响收成和质量。”安仁镇安三村种植户贾正明说,他的大棚通过“智耕牛”系统不仅能控温控湿,还能实现土壤的干湿度、养分等实时监测,利用水肥滴灌系统让根系土壤始终保持疏松和适宜的含水量和养分。

  “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必然是农业生产智能化。”云南农业大学农业研究人员王文成关注冬枣产业发展很长时间,他介绍说,大荔县是我国冬枣优生产区,但大荔县冬枣提质增效出路是普及农业智能化。“这套设备通过互联网和传感器将控制柜、温湿度传感器、卷膜器、卷膜电机装置、卷棉被装置、摄像头,灌溉施肥、喷药装置等结合起来,实现智能化控制,科学精准地监测大棚温湿度和土壤肥力,促进农作物生产,提高质量和产量,设置好适合作物生长的阈值,进行远程和自动化控制,有效地节约人力物力。”王文成说,从成本上来看只需在现有大棚基础上进行一些改造就能使用,而蔬菜、瓜果等其它设施农业上均可通用。

  目前,这套系统已经在大荔多个镇推广开来,受到冬枣种植户的好评。“下一步想将这套设备推广到瓜果蔬菜等设施农业上,利用系统收集大数据,请农业专家分析,得最不同品种作物在不同生长环境下适合生长的阈值,帮助产品效益最大化。”贾青说。

责任编辑: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