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新农人网讯;面积为20.58万平方公里的陕西,3772万人主要居住在北部黄土高原、中部关中平原和南部秦巴山区。
由于地理环境限制和历史因素,陕西面临贫困面大、发生率高的难题。中国11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就包括陕西的秦巴山、六盘山、吕梁山3个片区,覆盖43个县。
其中,位于秦巴山区的商洛市,深度贫困县就有5个,包括山阳县和镇安县。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奇峰俊秀、碧水蜿蜒的商洛,在脱贫之路上,找到了致富的良方。
【因地制宜养中蜂】
在山阳县高坝店镇双寨村,有89户村民成为了职业养蜂人。而在早期,尝试养蜂的只有6人。
为何发生如此大的变化?高坝店镇党委书记杨浩告诉记者:“最开始大家都不知道养蜂怎么样,也没人敢养,因为老百姓看不到直接的收益。于是我们让干部和党员带头,每人养了20箱。”
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殖,当村民们看到养殖蜜蜂竟然可以带来户均4万元人民币的年收入时,也开始纷纷加入。
在杨浩看来,将养殖蜜蜂作为支柱产业,是双寨村实现脱贫的关键一步。他说:“以前我们也尝试过其他产业,但是发现方向不对,没有什么成效。深入调研后,我们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以中华蜂养殖作为主导产业。”
之所以选择养殖蜜蜂,主要因为双寨村拥有一个天然的“蜜园”,园子里有枣树、油菜花、板栗树以及野菊花等,极大方便了蜜蜂采蜜。不过,要想提取高质量的蜂蜜,还得依靠过硬的技术。
“我们选派了3名养蜂技术员长期驻村,手把手地开展技术帮扶。经过一年多的发展,现已培育出12名本土养蜂技术人才,不仅带动49户贫困户掌握了养蜂技术,同时还能走出双寨外出教学,将技术转化为资本。”杨浩说。
随着养蜂人逐渐增多,蜂蜜产量也越来越大,如何将其销售到村外成为全村人又面临的一道难题。
杨浩介绍,为了解决销售问题,双寨村注册了“鹘岭”商标。“我们给每个养蜂户都做了一个档案,蜂蜜收回来之前用检测设备检测,统一了产品的质量。”
如今的双寨村,已经成为山阳县养蜂专业村、产业扶贫示范村,也是商洛市通过养蜂产业实现群众脱贫的发源地。
【打造美丽“乡村童话”】
徐振兰(图右)一家办起了农家乐。
孙秋霞摄从镇安县城南行16公里,就到了位于磨石沟境内的丰收村。丰收村依托塔云山景区,打造了以“童话磨石沟”为主题的乡村亲子游。
每逢周末,徐振兰几乎都忙不过来。从今年“五一”开始,她就在家办起了农家乐,客人多的时候,往往需要请邻居帮忙。
“以前我们在山上种的蔬菜,养的猪和鸡,自己都吃掉了。现在开了农家乐,就派上了用场,还能卖出去。”徐振兰笑着说,从农家乐开办到现在,已经挣到了1万多元钱。
徐振兰一家是丰收村的建档立卡户,以前家里都靠丈夫在外打工,一年最多能干7个月的活儿。如今,丈夫平时在家附近打临工,兼顾干点家里的活儿,也能负担得起儿子和女儿的学费。
在丰收村,像徐振兰一家的还有很多。丰收村党支部书记吴相琴说,丰收村村民起初大多住在山上,移民搬迁时,她和5户村民带头从山顶搬到山下。后来,越来越多的山民也慢慢搬了下来。
“以前住在山上太可怜了,在山上种的庄稼要搬到山下,在山上要用的东西也得从山下搬上去,日子太不好过了!”吴相琴感慨道。
搬到山下后,丰收村又在如何增加村民收入上动起了脑筋。因丰收村生态环境优美,吴相琴带头组织村民发展起了乡村旅游。
吴相琴介绍,他们将农户的山林、土地、房屋等资源评估折价后入股到各小组合作社,合作社将资源入股到村上创办的庆丰收农业公司,公司再将资源作为抵押,向镇安县农商行贷款。公司每季度将一部分收入分红给农户,一部分作为村集体经济自留。
起初,并非所有的村民都愿意办农家乐。于是,吴相琴到村民家里当起了“说客”,一次不行,再去两次、三次……
目前,以村集体企业旅游公司为依托,丰收村发展农家乐达到57家,带动300余人居家就业。2016年,丰收村实现了68户172人脱贫。
责任编辑:农人
- 陕西大荔:盐碱地上喜迎绿色丰收2017-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