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陕西花馍
陕西是面食王国。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一集《脚步》有这样的描述:"从最日常的馒头、锅盔、面条,到肉夹馍、羊肉泡,再到花样百出的各色小吃,共同奠定了陕西这个面食王国难以撼动的基石。”
据说陕西人离不开的有两样东西,一种是各式各样的面条,另一种就是五花八门的各种馍。在陕西人眼里,馍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馒头也叫馍,荷叶饼也叫馍,用于来夹肉夹菜的百吉饼也叫馍,锅盔也叫馍,凡是用面粉制成,形状或园或方,都可以归入馍的范畴。
不过,在陕西,还有另一种馍,它是食物与艺术的完美结合,逼真的造型,丰富的色彩,让人看一眼就爱不释手,不忍心吃掉,这就是陕西花馍。
花馍,也叫“面花”、“礼馍”、“窝窝花”,是民间面塑艺术的代表之一。距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尤其在咱们陕西关中农村流传甚广,乡间还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有花馍就有事,有事就有花馍”。
△陕西韩城司马迁祠祭祀大典上敬献的1.8米高大花馍
陕西关中地区,在古代是称为“天府”的地方,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农业非常发达。“仓檀实而知礼仪”,古人很早就制做花馍了,民间面花工艺技术,可追溯汉朝初期,距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民间祭祀活动中用面塑动物代替宰杀牛羊等动物的习俗,以表达对祖先的祭祀、老辈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丰富内容。
流传至当代,花馍主要用于逢年过节亲朋之间互相馈赠,可以食用。当然它的主要功能已不是充饥了,更多的是礼仪层面的,所以一定要做得精致。制作时把小麦或其他杂粮面粉发酵,揉成面团,再捏成不同的形状,上笼蒸熟后画上各种颜色,花馍的制作过程,吸收借鉴了剪纸、雕塑、绘画等的工艺特点,采用剪、捏、梳、压等多种方法,做成的花馍造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陕西花馍是面塑艺术的代表之一,它的花饰以花鸟鱼虫、飞禽走兽、蔬菜水果等万物生灵为主,花样有上百种之多,一般能想到的就能做到,并不拘泥于形式。但是也有很多讲究,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祭奠祖先、老人过寿、小孩满月等等,都有各类造型和不同用途。两千多年的传承,使花馍制作工艺成为我国民间艺术的活化石,并被评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过去在陕西农村,不论是传统节日,还是婚丧嫁娶小孩满月,都少不了这种馒头工艺品,而且还以它们增添喜庆的气氛。
在男女青年初订秦晋之好时,男方就要送给女方一对“鱼儿馄饨”——轻巧精灵的面鱼上盛开一朵大莲花,象征男方母亲期望自家未来的儿媳像鱼儿那么灵巧,像莲花那么纯洁。鱼也正是生育力旺盛的表征。
送女儿出嫁,新娘的母亲要给女儿蒸一个面盆大小的陪嫁“枣糕子”,它以一朵盛开的莲花为底座,其间有鱼儿游动,水草沉浮,凌空还插有一层面捏的莲蓬、花蕾和各种象征吉祥的飞禽。新郎来接亲时,新娘子从娘家将这“枣糕子”一直抱至夫家。据说这是对男方“鱼儿馄饨”的回应,也有“早生贵子”的寓意。
及至新婚夫妇生子满月时,娘家和众亲朋就要送“圈圈子”,其形如项圈,上饰各种花草图案,意思是要套住这小宝贝的生命,让他(她)得以健康成长,其功能相当于盛行于中国各地的长命锁,但这是可以吃的“长命锁”。待孩子满百日、周岁时,又要送“猫馍”,送“虎馍”,让猫、虎护卫着孩子,使病毒邪魔不得近身。
在过去,天花、牛痘是中国农村威胁孩子生命的病魔,老百姓认为猫、虎之类的动物不会得天花、牛痘。因此,千百年来,这些花馍制作的动物图形注入了祈求幸福的元素。
老人过寿,晚辈都要给长辈敬献寿桃、寿糕(高)。一般要蒸制大于拳头的桃形园馍,上面塑以桃花或梅花做装饰,涂以色彩。大型寿桃,周围塑着"松鹤延年"、"八仙庆寿"、"狲猴献桃"、"福禄寿三星"等典故形象。有的用竹签固定,插在寿桃上,有如新娘子的大花冠。这是取古代神话西王母摘蟠桃之意,祝福长辈健康长寿。
花馍一般都有传统的约定俗成的规格式样,但也尽可以别出心裁,作巧夺天工的创新。一般说来,花馍的蒸制大多出自妇女之手,因而制作蒸食手艺的巧拙,往往成为当地品评农妇才能的条件之一,她们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对生活的满腔热情及希望都倾注在这面团之中。
花馍的制作手法有切、揉、捏、揪、挑、压、搓、拨、按等。制作工具都是家里常见的普通物件:剪刀、木梳等,关键是一双巧手。而和面、蒸馍的火候都有讲究,只有那些技术高超的人才能蒸出形状好、不变形的花馍。
陕西花馍的分布范围主要以关中道为主,渭南、咸阳、宝鸡各个县都很普遍。陕南的商洛以及陕北的花馍也是独具特色。渭南地区的华阴、华县一带花馍比较简朴,实用性强,但也不失艺术性。当地的花馍又被当地人称为“大谷卷”,作为礼品,送的花馍精细、复杂程度便不同,花馍体现着送礼人与主人的关系亲疏。而渭北的韩城、大荔、澄城等地的花馍精致绝美,艺术性极强。
在崇尚实用主义的今天,在速食当道的现在,花馍越来越难以一见了。尽管花馍本身并不能久存,且它本身还是一种普通的吃食,筋道有味道,口感醇香。但它作为一种文化和艺术,却一代又一代传承并发展了下来,成为黄河流域华夏文明的一座与人类共存的奇特丰碑。
历经千年的花馍制作手艺,早已不仅仅是将普通的面食演绎成为美味佳肴,而是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向我们传递这富有浓郁关中文化气息的民俗大餐。正是这些花花绿绿,大大小小的馍,向我们演绎着说不尽的沧海桑田,道不完的人间百味。
责任编辑:张伟
- 把荒山变绿的咖啡创业梦2019-02-21
- 榆阳区鱼河镇:这里农民把土地用“活”了2018-12-20
- 农民增收新渠道:捡拾反光膜 也可把钱挣2018-11-05
- 背馍2018-09-10
- 收麦2018-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