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农人风采 >
分享

  是历史选择了榆林,还是榆林书写了历史?为什么中华文明进步史的每个重要节点都是榆林?这一切仅仅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埋藏着更为深刻的文化逻辑?未来的榆林将会如何?这些存放脑海的巨大疑惑和百思不解的漫长思索几乎伴随了我一生,受尽了折磨和煎熬。

  寻找答案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艰难跋涉,也是一次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更是一次探索中华文明的终极体验和重大忧患的文化苦旅。

  为寻找答案我阅读了大量既有的历史书籍和相关资料。答案始终是模糊的。有时,“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好不容易费尽辛苦找到一点蛛丝马迹,却也是早已风干了的记忆碎片,再往清楚搞,结果又什么也没有了,答案与我,始终是一位心思诡谲行踪神秘的女神。

  退休后,为寻找答案,我用三年时间行走在榆林大地上。第一次,沿着黄河与长城行走了一圈,向中华文明的两位稀世老人祭奠拜访。重点考察了石峁遗址,寨山、寨梁、寨峁城市群遗址,府洲古城、麟洲古城、榆林古城、阳周古城、银洲古城、名洲古城、吴堡古城、扶苏墓、蒙恬墓、折家墓、七新庙、红石峡、镇北台、统万城、白云山、李自成行宫等文化名胜古迹。第二次,踏着毛泽东转战陕北的足迹行走了一圈,“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重点考察了高家硷、任家山、枣林则沟、邱家坪、高家塔、庄科坪、石家湾、青阳岔、王家湾、小河村、天赐湾、小水沟、肖崖则、巡检司、李家崖、黄家沟、延家岔、井家坪、陈家岔、曹家庄、白龙庙、张家崖窑、梁家岔、朱官寨、神泉堡、乌龙镇、申家硷、杨家沟、刘家坪、川口以及绥德、三边、神府革命根据地旧址。第三次,沿着神府煤田、榆横煤田、定靖油气田、佳米盐田行走了一圈,向现代文明的煤气油盐四位巨人,膜拜请教,重点考察了大柳塔矿区、庙沟门工业园区、黄甫工业园区、锦界工业园区、定靖工业园区、榆横工业园区、佳米工业园区的现代企业。

  三年的贴地行走,实地考察,终于使风干的记忆碎片拼凑衍生成一种综合文化体。这时,答案才从遥远的时空中含情默默的逐渐清晰地向我走来。

  拥抱答案,是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件,它使我既惊心动魄,又无限遐想,无比敬畏。面对稀世的伟大,我只能竭力使自己平静下来,慢慢品砸。但是,当伟大牵连出越来越多的惊奇时,平静就又被震撼替代。当震撼无法抑制,不能自己时,就不由自主地提笔书写。

  一路行走,一路震撼,一路书写。写出的不少散文已在榆林日报上发表并上传至网上,阅读量达到十万以上,特别是像郑州大学的王力群教授等一些国内外知名历史学家以粉丝的身份阅读和转发我的文章时,这使我感到欣慰。很可惜榆林日报社今年出了新规定,一个人的文章在报上一年只能刊发两篇,这样我后来所写的散文就不能跟亲爱的读者见面了。只能自己写给自己看,自娱自赏。我由衷感谢榆林日报社。这本来就是一个人的一次文化考察,由于报社助力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文化考察的孤寂、沉潜方式,从一开始就有轰动效应。它的文化观照对象那样的充满冲击力,它的快速跟进使考察效果超常呈现,它的即时刊登所产生的群体效应使一个人的考察行为变成无数人的集体行动,没有报社的关照无论如何是不会有这么多,这么好的宣传效果。

  榆林的稀世伟大,就在于它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人类进入文明时代距今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约在公元前三千年到公元前一千年之间,当苏美尔文明在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埃及文明在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克里特文明在欧洲的地中海与爱情海交界处的地中海的克里特岛上、奥尔梅克文明在美洲的墨西哥南部、哈拉巴(印度河)文明在南亚的印度河流域诞生时,中华文明就在东亚的黄河流域的榆林境内诞生了。可见榆林是古代六大文明的诞生地之一。

  榆林的稀世伟大,又在于它是中华文明的坚定捍卫者。榆林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它还是中华文明的涵养地和守护地。从秦始皇开始,榆林就成为中华文明的边陲重镇,是华夏文明抵御少数名族野蛮侵略的军事要地。秦始皇派他的大儿子扶苏、大将军蒙恬率领十万人的军队,驻守上郡阳周,并在榆林修筑长城。汉武帝派卫青大将军在榆林以西抗击匈奴;唐朝以榆林为据点,向西扩展;宋朝的折家将、杨家将、范仲淹、明朝的余子俊等都为捍卫华夏文明做出巨大贡献;清朝的康熙皇帝、乾隆皇帝都御驾亲征,在榆林与准葛尔丹部落展开殊死搏斗,历朝历代都把榆林作为极其重要的军事基地和防御要塞。正是在榆林的坚强守护下,中华文明才得以延续,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一八三九年玛雅文明被发现时它已经灭亡几百年了;一八七一年特洛伊古城被发现时,特洛伊文明早已消失了三千多年;一八九九年古代巴比伦文明被发现时,巴比伦文明也已经灭绝了三千多年;一九零零年古希腊的克里特文明被发现时,这个文明在三千多年前就没能继续;一九零二年当埃及文明重新出现在考古学家面前时,这个文明也消失几千年了;而当二零一二年石峁遗址连同寨山、寨梁、寨峁城市群石城遗址被发现时,中华文明不但没有消失,而且正处在伟大复兴之中,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世界奇迹。

  榆林的稀世伟大更在于当中华文明濒临灭绝时,它勇敢的挽救了中华文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华文明遭遇到外敌入侵几近彻底灭亡,当时的政局、当时的国土、当时的民心就像是盘子一样出现了一条条很大的裂缝,盘子里的文明之水眼看就要漏光。日本帝国主义大举入侵中国,东北沦陷、华北沦陷、大半个中国被日本占领。大敌当前,国民党反动派不但不抵抗,却采取“襄外必先安内”战略,大规模围剿主张抗日的中国共产党,血腥屠杀和镇压各地的共产党人和爱国民众运动,导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被迫离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启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国民党的围追堵截下,中国工农红军眼看就要被彻底消灭。就在这千钧一发的危难关头,榆林敞开胸怀,接纳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共产党、挽救了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华民族、挽救了中华文明。

  一九三六年十月中国工农革命军经过一年时间行程二万五千里到达陕北,从榆林的定边县切入后又转入延安。延安是革命圣地,曾经是中共中央所在地,但延安在当时也是榆林的一部分,从秦朝开始延安就属于上郡管辖,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划出去。

  党中央毛泽东进驻延安后,在榆林人民的誓死捍卫下,彻底粉碎了国民党蒋介石消灭共产党的企图。在延安、榆林,党中央毛泽东坚定地开展了抗日斗争,促成了一九三六年十二月的“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从此再次形成国共合作抗日统一战线。经过八年浴血奋战,在一九四五年将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榆林成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入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东渡黄河进入晋察冀抗日前线夺取了台儿庄、平型关等一个又一个的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抗日胜利后,国民党蒋介石再次挑起了内战,企图彻底消灭共产党。在此情况下,党中央毛泽东被迫离开延安转战陕北。从一九四七年三月十八日到一九四八年三月二十三日,党中央毛泽东在榆林的八个县三十五个村庄居住生活了一年零五天,最后以两万兵力打败了蒋介石胡宗南二十三万精锐部队的进攻,同时指挥了全国各个根据地的解放战争,最后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榆林再次成为解放战争的转折点,彻底挽救了中华文明。

  榆林的稀世伟大,还在于它是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动力源、发动机。榆林已发现八大类四十八种矿产资源,其中煤炭六千九百四十亿吨,占全国储量的五分之一,天然气四点一八万亿立方米,石油六亿吨,岩盐六万亿吨。此外还有丰富的煤层气、高岭土、铝土矿、石英砂等资源,潜在价值超过四十六万亿元,占全国三分之一。平价每平方公里蕴藏地下资源煤六百二十二万吨、石油一点四万吨、天然气一亿立方米、岩盐一点四亿吨,折合人民币十亿元。而且资源组合配置好,国内外罕见。

  当中华文明遭受百年黑暗后,急需伟大复兴的时候,榆林再次敞开胸怀把自己储存了几亿年的煤气油盐奉献给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事业。那一条条铁路、公路、输气、输油管道、输电线路和空中航线通向全国,使榆林成为西煤东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西油东出的腹地及全国能源化工基地,成为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动力源和发动机。

  之所以说拥抱答案是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件,不仅仅是因为榆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涵养地、转折地、挽救地、复兴地,还因为它是观察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它的每一个重大文物都是中华文化的泉眼。

  榆林有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一千多处,其中国家级四十三处。人类的祖先动物古猿就把足迹留在榆林大地上,后来的人类都把自己的经历书写在榆林大地上,这使得考古和历史学家走进榆林,就打开了一部人类发展史、进步史、文明史。它是一座中华文化的宝藏也是一座世界文化的富矿。它的每一次发现和发掘都是石破天惊的,都颠覆和填补了中国和世界历史的认知和空白。

  榆林不仅有完整、系统的文明史,而且还有宏大浩瀚的史前史。早在公元前两亿九千九百万年到公元前两亿五千万年前的二叠纪时代和公元前一亿九千九百万年到公元前一亿四千五百万年的侏罗纪时代,森林和恐龙就把煤气油留给人类。因此,神府煤田的闻名于世,不仅仅是因为在空间上,他是世界八大煤田之一,更因为在时间上它储存于二叠纪和侏罗纪时代。摆在人们面前的神府煤田和陈列于府谷文庙的完整恐龙化石,使中外“外来说”的学者们汗颜。在神府煤田发现之前中外文化学着对中华文化都是猜测,尽管《山海经》有记载,但缺乏实证,包括孔子、左丘明的《春秋》、《左传》也是猜测。司马迁根据自己的鉴别标准对之前的各种猜测进行了比较严格的筛选,显示了一个历史学家的职守。但这事过了整整两千年之后的二十世纪初,欧洲文化学术界的考古学家在欧洲、非洲、西亚、发现了侏罗纪、二叠纪的地质年代结构,而中国没有发现这样的地质结构,一些中外学者就断言中华文化是外来的。神府煤田的发现使九泉之下的这些“权威”学者们惊出了一身冷汗。

  保留在府谷县武家庄镇的胡桥沟岩石上的旧石器时代的石碓臼和在附近坡地发现的古墓尸骨的埋葬形式,初步推断为新石器时代的屈肢墓。这就以实物证明着这片土地上文化发生的独立根脉。使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蒋观云、刘师培、黄节、丁谦等历史学家的“疑古”学术不攻自破,烟消云散。

  石峁石城遗址的发掘之所以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震惊,被列为二零一二年世界十大考古学重大发现之一,就因为它填补了世界文明史的空白,平息了国际学术界长期以来对中华文明诞生的时间、地点的争论。

  国际学术界将人类文明的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古代文明、古典文明和现代文明。第一代文明的六大古代文明、第二代文明的十大古典文明和第三代文明的西方现代文明,除中华文明之外,具体的诞生时间都已清楚。如第一代文明的苏美尔和埃及,公元前三千五百年;哈拉巴(印度河),公元前两千五百年;克里特,公元前两千年;奥尔梅克,公元前一千八百年。第二代文明的印度和玛雅,公元前一千年;希腊,公元前七百年;波斯,公元前五百五十年;罗马,公元前五百年;拜占庭,公元三百二十四年;日本,公元四世纪;阿拉伯,公元六百二十二年;俄罗斯,公元八百八十年。第三代文明的西方现代文明是从欧洲文艺复兴后才逐渐形成的。

  中华文明诞生在何时何地?国际学术界有争议,我国史学界将二里头遗址作为中华文明的诞生地,它的具体时间是公元前一千七百五十年,但国际学术界不认可,认为它仅仅是村落遗址,够不上城市遗址。由于国际学术界不认可,国内的史学界又出现了东夷说、中原说、西戎说等等,但都拿不出令人信服的实证,都没有物态支撑。石峁遗址的发掘一开始就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震惊,牛津、剑桥、加州、哈佛、东京、墨尔本大学的国际权威专家,同国内学术界二零一二年齐聚榆林召开石峁石城遗址世界学术研讨会,同时对寨山、寨粱、寨峁城市群石城遗址进行初探,共同认为,中华文明不但有了够格的城市遗址,还有世界罕见的城市群遗址,时间在公元前二千五百年左右,这真是一个石破天惊的重大发现。

  从夏商周到元明清,再到近现代,榆林大地上中华文明史不缺实证,长城、黄河、阳周古城、红石峡、镇北台、白云山、李自成行宫等古迹,证明了中华文明在榆林的延绵不断。

  星罗棋布的文物古迹证明,榆林不但是中华文明的边防重镇,而且还是中华文明与世界其它文明的交流窗口,历史上由于航海业、航空业的空缺,中西方文明的交流都是通过欧亚大陆桥及丝绸之路来交流的,而榆林又是丝路集点。红石峡、易城就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榆林的文物古迹不仅证明了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整体脉络,而且填补了细节空白。发生与徽宗年间的江湖大盗方腊、宋江,其事迹如何,被谁所擒获?近千年一直成谜。民间渲染,落拓文人演义,最终定身于《水浒传》。上世纪四十年代一块宋时大将折可存述行墓碑出现,千古之谜才大白于世。原来擒方腊、逮宋江的猛人出自榆林的府谷县,具有中华第一世家将门之后的折可存,作为童贯统领下的河东第一将,剿匪第四将,力擒二贼拨得头功,获升武节大夫,死时三十一岁。

  每当存放心底长期不解的一个个困惑,被一个个遗址、墓碑、文物解开后都会令人激动不已,热泪盈眶,有时失控尽然声泪俱下、鼻涕横溢。但最最激动人心的还是发生在踏着毛泽东转战陕北足迹的行走中。

  用两万装备落后的兵力打败二十三万美式武器武装起来的精锐部队,这在理论上、实践上无论如何是讲不通的。而且在空中、地面的封锁包围中的绥德、三边,八个县的红色区域实在是小的不能再小了,怎么能围剿不了呢?就在这最不可能的地方出现了可能最不合逻辑的地方埋藏了最深刻的逻辑。

  用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观点看待毛泽东转战陕北都没有错。从军事上讲,毛泽东用兵真如神,在青化砭、羊马河、蟠龙、沙家店、宜川五个战役中共歼敌十万多,彻底扭转了陕北战局。其中前四次战役毛泽东都是亲自或用一个营甚至一两个排的兵力,将胡宗南大部队引开,然后指挥彭德怀的西北野战军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而且每次战役毛泽东预料的非常精准。有人说,毛泽东不但指挥了西北野战军和全国各个根据地的解放军,而且指挥了蒋介石的军队,因为毛泽东总是牵着蒋介石军队的鼻子走,而且不远不近。最近的是一九四七年六月七日的夜雨中在小河村到天赐湾的堆子梁上,毛泽东的小分队与胡宗南的三万兵力的大部队只隔一个山头,大家都为主席的安危捏着一把冷汗,毛泽东幽默地说:“不要担心,我们同敌人还隔着一个山头,就是隔着一个世界哩!”毛泽东那种泰然镇静和充满乐观主义精神的伟大气魄,着实令人感叹不已。从政治上讲,蒋介石挑起内战不得人心,榆林人民打心眼里拥护共产党、毛泽东。正如毛泽东所说的:“我们有人民群众的拥护,国民党军队进来就成了瞎子、聋子。”事实上毛泽东每到一个村庄,不但有吃有住而且群众自觉地站岗放哨,国民党军队一来群众坚壁清野,即使便衣特务化妆而来也很快就被群众识破了,榆林人民真正的成了共产党的铜墙铁壁。这当然与解放军爱护群众、关心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分不开。一九四七年四月十七日毛泽东到王家湾后就住在薛如先老汉家里,毛泽东离开后,敌人来了曾吊起他拷问:“你家是不是住过毛泽东?”他斩钉截铁地说:“住过,他在陕北。”敌人再拷问他还是那句话,始终不说毛泽东的去向,在严刑拷打后死去活来,但他视死如归毫不动摇。这当然是解放军的胜利之本。从经济上讲,党中央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开展的土地革命和大生产运动,使榆林人民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榆林人民衷心拥护共产党毛泽东。得到土地的贫下中农拥护共产党毛泽东,这符合马克思主义“物质利益”的原则,但失去土地的地主开明绅士也衷心拥护共产党。当然,像李子洲、谢子长、刘志丹等一大批早期共产党员,他们虽出生地主但接受了共产主义教育,为革命付出生命,这从政治的角度不难理解。像李鼎铭先生这样一大批党外人士也坚定的站在共产党一边并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付出了生命,榆林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就有二万多名。而当时政治、军事、经济形势都是敌强我弱。在踏着毛泽东转战陕北的足迹行走中,采访过好多当地群众,他们当时也没有意识到共产党就一定能胜利并执政中国,但他们都义无反顾投身到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事业中来。他们谁都知道,在当时加入国民党的军队比加入共产党的军队在物质待遇和经济利益上是无法相比的,却毅然、决然地加入共产党军队。新中国成立后,他们本可以转业到地方上工作,却回家种地去了,他们明知道上战场会死人的,却宁愿父亲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参加解放军。一九四七年四月十三日,毛泽东来到王家湾,正是春耕大忙季节,村里年轻后生大都拉着牲口上了前线,剩下的婆姨娃娃正为不能入种犯愁。毛泽东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指示支队政治部主任廖志高动员部队的机关人员下地帮助春耕,马匹拉去驾犁。为了支援前线,清涧、佳县的群众将还未成熟的糜子、谷子抢收回来,用锅炒干送前线,群众自己常年吞糠咽菜,把粮食留给解放军吃。谭家坪的一位老大娘听说毛泽东吃钱钱和菜饭,哭着眼泪将自己家的二升小麦种子连夜磨成面,第二天做成蒸馍给毛泽东送去。

  榆林人民的这种精神很难用经济政治军事观点解释清楚,更令人费解的是,在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他们还像当年支援红军一样支持神华等央企在榆修铁路、建企业,时任省长曾批评这种做法违背市场经济规律,他要求该支持的积极支持,该争取的坚决争取,不能用当年战争年代的做法来搞市场经济。批评归批评,可榆林人民还是这么做,这岂不是犯傻吗?

  凡是傻问题,往往是根本问题,这就关系到文化的要害。

  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自觉,是一种由精神价值、生活方式所构成的集体人格。榆林既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更是中华文明的守护地和边陲重镇,历朝历代的皇帝官员、文人墨客,特别是边塞诗人和封疆大吏、守边重臣都把文化留在榆林,榆林城的建筑风格既有北京风格又有南方样式,连榆林小调都是江浙风韵,有人专门收集从唐朝以来文人们在榆林写成或写榆林的诗词就有一百多首,像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范仲淹的“塞上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城人未还”,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榆林人都会吟诵。清代康熙皇帝、乾隆皇帝都在榆林题诗题词,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就是在清涧袁家沟写成的,书写在榆林各景点上的崖刻、碑文更是不计其数。走向世界的陕北民歌,也唱出了《东方红》、《三十里铺》等等。长期的边塞文化积淀在榆林人民心底的是:时刻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连在一起。杨家将、折家将的故事连不识字的老头老太太都能讲出来。采访毛泽东转战陕北时的老头,问及为什么要这么做?他的回答是“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再详细了解,他竟然不识字,这就是文化。少数人拥护共产党是觉悟问题,多数人拥护共产党是感情问题,全体人员拥护共产党就是一个文化问题。党中央毛泽东积极抗日的思想和行动得到榆林人民的衷心爱戴和维护,所以,毛泽东在榆林如鱼得水,而国民党在榆林却水土不服,必然会陷入葬身之地,这就是深植于榆林人民心底的集体人格。

  把榆林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政治;把榆林作为边防重镇,作为全国人民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指挥部,是军事;把榆林作为国家能源化工基地,是经济;把榆林作为儒道佛集聚地,是宗教;只有把榆林作为中华文明的创建地、守护地、复兴地,才是文化。当然让榆林闻名于世的是毛泽东转战陕北的红色革命根据地,是世界八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是走向世间界的陕北民歌。但是,像先有杜牧还是先有杏花村一样,文化以其自身的特点展示、延伸和扩展的逻辑。散布在榆林大地上星罗棋布的文化古迹,是书写在榆林大地上中华文化密码,根植于榆林人民心底的榆林精神,才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它是深藏于陕北高原的一座文化宝藏,它是蕴含在榆林精神中的一座文明富矿,这才是历史选择榆林,榆林解读历史的文化逻辑。

  榆林的未来会咋样?只要你了解了榆林文化,以文化的逻辑循着文化规律去认识,你听,“黄河在咆哮”;你品,“风从草原来”;你看,“边区的太阳红又红”;你想,巨大的水能、风能、太阳能,再加上中华文明积淀下来的榆林精神,答案不就可想而知了吗?​​​

责任编辑:张伟

相关阅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