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将农业科研成果推广到“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和地区,用“中国方案”帮助其发展农业。
小麦条锈病是长期影响全球小麦生产安全的严重生物灾害。作为中国植物病理学科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康振生30多年来立足中国西北旱区,率领团队在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等重大病害的发生规律、致病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康振生推动创立的“中国小麦条锈病菌源基地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在我国12个省区市应用,使条锈病发生面积减少了50%,每年挽回粮食损失20亿公斤以上,年均增收节支达40亿元。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康振生团队陆续与哈萨克斯坦、土耳其、埃塞俄比亚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采集并研究了1300多份小麦条锈病病原菌标样,让小麦优质高产的中国农业科研成果“走出国门”。
从2014年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哈萨克斯坦多所大学合作,在哈萨克斯坦不同气候区域建立了3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引进中国小麦、玉米、马铃薯和小杂粮等农作物品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李兴旺说:“哈萨克斯坦土地肥沃,但过去小麦亩产只有80公斤左右,我们通过科学试验,亩产提高到300公斤至400公斤。这种增产能实现‘两全其美’。”
为解决部分非洲国家面临的粮食问题,53岁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教授海江波连续多年深入非洲大陆,足迹遍及非洲11国,他和51位同仁一起,在农学、园艺、水建、食品、机电、林学、经济管理等领域传授中国已经实践并取得的丰富经验。
在喀麦隆,水稻是当地进口量最大的农作物之一,受历史原因影响,当地长期没有自主栽培水稻的习惯。海江波带领团队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水稻栽植技术进行集成研究,有针对性地测土配方施肥,防控虫害鸟害,在当地近两公顷的示范田中,创造了每公顷7吨的产量。“中国模式”的水稻生产开始在当地推广。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深入人心,更多共建国家寻求与中国开展农业合作。2016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发起成立“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目前成员达到14个国家和地区的共76所高校及科研单位。
几天前,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有限公司2019年首批15万亩油料种植订单在哈萨克斯坦北哈州签订,来自当地的4家农业企业参与其中。不仅农业科研院所走上了“一带一路”,西安爱菊、陕西农垦等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和共建国家携手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
责任编辑:张伟
- 弘扬中宁枸杞文化|华宝枸杞“童你一起·乐在杞粽”活动圆满2022-06-02
- 陕西镇安:茅坪镇老兵奋战抗“疫”一线,用坚守点亮初心2022-01-04
- “京彩绝伦 爱上白水”招商引资推介会在北京举行2021-09-12
- “新阶段新理念谱写韩城文旅产业发展新篇章”专场推介会在2021-05-12
- 第六届“万步有约”健走激励大赛定边赛区正式启动2021-05-11
- 历经百炼终成“钢”--记陕北矿业张家峁公司综采一队朱涛2021-01-02
- “商会联工行,助民企成长”——热烈祝贺陕西省清真食品商2020-12-18
- 掌握技能 为“大产业”建设蓄能蓄势202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