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 >
分享
11.png

  西部新农人网讯;大红的辣椒挂上枝头,笔直的玉米挺立田间,抽穗的谷子颗颗饱满,硕大的南瓜吸人眼球,迷人的醉蝶仙开满花圃……走进榆林农业示范园区,满园的农业示范项目让人啧啧称奇,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农业发展面貌。

22.jpg
 
33.jpg

  近年来,市农科院按照“立足主导产业、强化科研开发、促进增收增效”的总体发展思路,大力开展马铃薯、小杂粮、玉米、蔬菜、山药等产业的研究与开发工作,着力开展新品种引育、新技术研究、新成果转化、新团队合作等,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新品种引育

  ——预计今年可出现有苗头的新品系20多个

44.png
 
55.png

  今年夏季,走在神木市的街头上,只要听见瓜贩吆喝:“哎,老乡,我这是栏杆堡西瓜,保甜保水,保证你一吃忘不了!”市民们便会纷纷买上几颗,作为消暑降温的必备良品。

  为啥栏杆堡的西瓜就这么好?8月28日,神木市农业局园艺站站长李海刚道出了秘诀,“过去啊,神木人经常买外来的西瓜。如今,我们栏杆堡种出了品质更好的西瓜,市民们只认栏杆堡西瓜,但凡是别的地方拉来的西瓜,肯定没有栏杆堡西瓜卖得好。”

66.jpg

  2017年,市农科院选育了“榆农五号”、“秦红五号”等优良西瓜品种,神木市农业局园艺站试种了几十亩,发现种出来的西瓜抗旱性强,糖份含量高,水分大,口感好。2018年,该市在栏杆堡乡推广试种1000多亩,全部为山地种植。良好的品质受到了农民和消费者的一致认可,栏杆堡西瓜已经成了市场上的品牌西瓜。“好品种就是不一样,农民与市场的接受程度,就是品种好坏的检验石。明年,我们准备继续扩大种植面积,让更多农民受益,让更多市民吃上品质好的西瓜。 ”

  上个世纪80年代前,市农科院育种工作成效卓越,解决了我市人民温饱和农业结构优化等问题。近年来,该院在停滞了20多年后,又恢复开展了育种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仅2013至2017年期间,先后育成并审定(或登记)了农作物新品种6个(榆农5号、6号、10号西瓜、榆选芝麻蜜香瓜、榆谷6号谷子、榆玉2号玉米),结束了该院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没有育成新品种的历史。

  据市农科院院长常勇介绍,今年,市农科院又加大了引育种力度,除榆卜界实验区安排育种外,在定边建立了马铃薯冷凉育种基地,在云南、海南建立了西甜瓜、玉米、谷子糜子育种南繁加代基地,目前该院创制和保存种质资源4500余份,预计今年可出现有苗头的新品系20多个,审定(或登记)新品种1至2个。引种方面,今年共引进马铃薯、蔬菜、水稻等作物新品种82个,计划初步筛选出优良品种10-20个。

77.png

  新技术研究

  ——十八大以来获得科技成果奖20多项

  8月27日,农艺师张艳艳正在超净工作台无菌条件下切取茎尖分生组织,移植于试管中培养。张艳艳介绍:“大约4个月后,茎尖分生组织长成试管苗。试管苗经过病毒检测,从大量植株中鉴定出确实不带病毒的脱毒苗,再经过切段快繁和在温室和网棚内繁殖,获得脱毒微型小薯原原种,再繁殖即可获得原种,原种再繁殖成一级种薯和二级种薯,统称为脱毒种薯。

  在马铃薯栽培过程中,出现叶片皱缩卷曲,叶色浓淡不均,茎秆矮小细弱,块茎变形龟裂,产量逐年下降等现象,叫做马铃薯“退化”。解决种薯“退化”问题最好的措施是马铃薯种薯脱毒技术,为了解决榆林市马铃著品种混杂、退化的技术瓶颈,近年来,市农科院积极开展种薯脱毒研究与应用。认真实施了马铃薯良种繁供“一亩田”工程,建立了市县乡“三级”种薯繁供体系,脱毒种薯得到了快速推广,2017年面积达到120万亩左右,增产幅度达到15%左右,全市良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

  十八大以来,市农科院获得科技成果奖20多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市级奖10多项。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4项,发明专利1项,制订地方标准12项。

  今年,该院强化新技术研究,以提升科研成果的质量和转化水平,共实施32个项目56个课题的研究,包括:施肥、机械化作业、标准化栽培、嫁接再生、膜下滴灌、病虫害综合防控、旱作节水、苹果组培等方面的研究,以及藜麦、秋葵、红花、黑花生等新特作物的引进观察等。

  另外,从今年开始,该院还承担了国家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研究工作,主要有农作物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农田土壤质量、农业环境三个领域16项重点任务,安排落实了长期定位试验观察基地70亩、温室2座,配套建成综合实验室1个,这是国家农业数据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可为提升榆林农业科研水平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

88.jpg
 
99.jpg

  新成果转化

  ——多项科研成果转化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8月28日,在榆阳区岔河则乡排则湾村,1034亩谷子正值抽穗,放眼望去,一片绿色的波浪,清新怡然。榆林市荣泽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总监苏志明说:“我们今年示范种植了1034亩S748谷子,使用了免间苗技术,这样既能节省水肥,又能省下人工,可实施规模化种植。这个品种的谷子个头不高,卧倒的小,且密度大,产量高,品质也好。去年我们示范的谷子收获脱壳后,熬出的小米粥也特别香甜。” 据苏志明介绍,使用免间苗技术,每亩地只需要播种2两种子,每亩谷子增收300至500元,每亩纯收入可达1200元。

  十八大以来,市农科院有多项科研成果转化,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1010.jpg

  马铃薯脱毒技术年推广面积120万亩以上,以指针式喷灌、滴灌为代表的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年推广面积近20万亩,累计推广面积100万亩以上;马铃薯品种专用化步伐加快,鲜食菜用品种一统天下的局面逐步得到改变;谷子优质品种推广、种子包衣、免间苗轻简化机械化生产技术为谷子规模化种植、优质化生产、产业化开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适宜籽粒收获的玉米绿色高效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的示范应用已成为全国农业引领性技术;蔬菜设施栽培及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应用为蔬菜种植效益的提高和外向型蔬菜基地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引进推广的山药等新特作物在生产中也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亩纯收入可达6000-10000元,累计推广面积在8000亩以上。另外,以马铃薯、玉米、蔬菜、山药等作物为主的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节水60%、节肥近30%)已逐步成为农民群众的自发行动,目前,北部风沙滩区年推广面积近50万亩。

1111.jpg

  新团队合作

  ——为科研能力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收获玉米是一项繁重的体力活。农户如果雇人来收,掰棒、脱粒、晾晒、秸秆处理等,一亩地一天需要3个人,每个人100元工费,只一亩地人工费用就需要300元,费时费工。近几年,虽然有了玉米收获机,但大多也只是摘棒子。而如今,“收获玉米也像收小麦一样,机器进地籽粒来。”8月27日,榆林农科院杨晓军介绍,2016年,榆林农科院玉米研究所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开展玉米籽粒直收技术的研究。

1212.jpg

  玉米籽粒直收是指玉米收割机上带有脱粒装置,收割后经过脱粒装置直接出籽粒,玉米籽粒通过提升器送入粮仓,完成脱粒。目前,适合机械化籽粒收获的玉米品种,包括陕西省审定的机收品种“陕单636、陕单620、陕单638、榆玉2号”。杨晓军说:“机收品种和普通玉米品种相比,具有植株低而密集,主秆细而坚韧,穗子小而紧实,结穗位置保持一致。收割机开过后,在地里是被粉碎的秸秆,而出来的玉米籽粒饱满硕大、晶莹剔透,摸着也很干爽。一亩地的机收,10分钟不到,只需80元。目前,玉米籽粒直收已在榆林北部风沙滩区开始推广应用。”

1313.jpg

  近年来,市农科院在提升与国家四个综合试验站相关单位相互合作的同时,重点加强与中科院地理资源所、中国农科院、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西农、陕西省农业协同创新与推广联盟等院校合作,开展土壤、环境以及马铃薯、玉米、小杂粮等农作物联合研究与攻关,为该院科研能力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1414.jpg

  今年,该院又加大了合作力度,进一步加强了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在节水灌溉、生物炭和有机肥对土壤性状和作物产量影响的研究等方面展开合作研究。另外,今年在市委组织部和人社部门的支持下,引进和招聘科研人才7名,已安排到各科室所工作,充实了技术力量。”

1515.jpg

  此外,今年该院争取了省农业厅的综合实验室建设项目,改造了实验室400多平方米,采购了仪器设备73项共784台(件),即将投入使用;改造了试验地290亩;新建了田间主干道路1300多米;新添了马铃薯深松机、玉米免耕机等农业机械。

责任编辑: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