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访谈 >
分享

 

  路遥是一位历经苦难的作家。苦难孕育了他的作品,也铸就了他笔下人物坚韧的品格。路遥作品的文本母题源于中华民族在抗争苦难、战胜贫困的过程中所折射出的自强不息、顽强奋斗的精神。

  路遥成长于贫苦之家,自幼目睹了社会底层人民群众的苦难生活。他始终关注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始终关注边远贫困地区老百姓的喜怒哀乐。这些观察和思考是路遥进行小说创作的厚实起点,也是其重要内容。路遥对苦难的书写和超越集中体现在他塑造的那些道德高尚、追求理想、奋斗不止的人物身上。路遥及其作品中的人物面对苦难顽强不屈,在苦难中秉承坚韧的信念,永葆信心,同时也在苦难中展现出人性的光辉。他的小说《在困难的日子里》的主人公马建强和《平凡的世界》的主人公孙少平就是这方面的典型。面对苦难,马建强没有自怨自艾,而是表现出了自强不息的品格、顽强奋斗的精神和战胜艰难的勇气。而孙少平在极其繁重的工作之余,仍坚持读书和学习,一直保持着昂扬向上的人生姿态,从不向艰难的生活低头。

 

  在新时期文学中,弘扬理想主义、提倡回归现实主义是重要的创作导向。路遥因其对理想主义、现实主义精神的坚定守望而成为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家。

  改革开放是新时代文学创作依托的时代背景。真正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家一定会投身到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家也一定能够捕捉到历史发展的重要趋向。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塑造的人物孙少平、孙少安,前者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文学作品中最早的打工者形象,后者则不仅是创业者,而且是较早尝试进行改革的人。

  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在路遥身上不仅是一种创作方法,而且代表了一种文学精神。正如忽培元所言,路遥的作品就像陕北的山,黄土下面掩盖着岩石,表面上平凡而柔和,内在却如钢铁一般坚硬。这种“坚硬”正代表着路遥作品的理想主义品格。阅读路遥的作品,读者很难不被其中洋溢着的高昂的理想主义精神所感染。

  评论家白烨认为,路遥及其作品和改革开放密切相关,《平凡的世界》的时间背景正是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向改革开放过渡、至8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双水村的变化无疑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书中闪耀着时代光芒的人物孙少安、孙少平,至今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读者。与《人生》的主人公高加林相比,孙少安和孙少平的形象更为朴实奋进。他们具有高加林身上那种追求精神,同时抛弃了高加林的追求方式;他们有远大的理想,但没有高加林式的好高骛远;他们有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决心,却没有高加林式的个人主义。所以,他们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人物画廊中极具感染力的人物形象。

  路遥继承了“五四”以来新文学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立足于中国现实生活,塑造出一批典型的人物形象,真实而全面地展现了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社会变迁。为了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他亲自下矿井,感受矿井中的工作状况;亲自去农村、到田野,体验农村人民的日常生活。这为他全景式描写当时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变化提供了鲜活的经验。

  路遥是按照经典现实主义文学所提供的书写经验和写作原则进行创作的。他的作品既不是市井喧嚣的拼凑,也不是苍白无物的流水账。个别文学评论家认为路遥作品老套过时,缺乏先锋色彩。文学创作固然需要更新理念,突破固有手法,但同时也必须意识到,在理念和方法上创新并不一定就能写出好作品;而运用传统写作方法创作的作品也未必就成就不高。路遥在文学批评界、研究界的冷遇和在读者中经久不衰的阅读热潮恰恰说明,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必然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从《惊心动魄的一幕》《人生》《平凡的世界》到《早晨从中午开始》,路遥集中书写平凡世界中的人民群众,把民族信仰、国家信念与人民群众的奋斗信心镌刻于人物形象之中,把城乡巨变浓缩于故事情节中,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不断发现并提炼创作主题。

  路遥的文学创作继承了“文以载道”的优秀传统,他的作品是改革开放催生出的文学硕果。如果说柳青、赵树理的作品反映了20世纪下半叶中国人民站起来后的创业史,那么路遥的作品则是对中国人民在穷困中奋起创建美好生活的史诗叙事。在路遥的笔下,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人物、平凡的事迹、平凡的叙事,所有这些“平凡”,最后都汇集升华成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

  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具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作家,路遥的作品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迸发出至真、上善、大爱的文学魅力。因此,读路遥的作品,对于回顾改革开放的历程,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