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司空见惯的事情,也许在他处不尽然。”
在英语知名问答论坛quora上,一则关于“难道在中国上班族是可以午睡的吗?”的提问得到了3千多次的浏览。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午睡似乎是一件司空见惯的小事。但对国外吃瓜群众来说,这件事还有点不可思议了。
“知道”跟你谈谈,午睡是中国人独有的“种族技能”吗?
2019年7月9日,吉林省吉林市市民在松花江畔临江游园凉亭木椅上午睡。(IC photo/图)
为什么他们不睡午觉?
本世纪初,在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带领下,《午睡对工作效率影响的研究》项目正式立项,开始开展研究。其中,在关于午睡流行性的问卷调查中,接收调查的88%的中国人都有午睡的习惯,而只有13%接收调查的美国人表示“经常午睡”。尽管在近十年后,也就是2009年,皮尤研究中心(PewResearchCenter)在一份关于午睡时间的调查中表示,近1/3的美国人开始养成睡午觉的习惯,但超过半数的午休者是年龄在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皮尤研究中心也选择用此数据最后佐证老龄化社会发展的模式转变。
南韩就业入口网站Incruit在2015年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半数以上的公司规定的午休时间是1个小时,甚至有1个小时半,但4成的上班族“实际”午休时间不到20分钟。英国天空卫视(SkyNews)的驻华记者在专栏里特意写过初来乍到时对于中国人午睡习惯的惊讶,印度媒体特意报道过中国上班族的午睡时间。看来,中国人确实是午睡的少数派。
首先是习惯上的不同。在英国,多数人认为午睡是弥补婴幼儿夜间哭闹所导致的睡眠不足之举,在儿童规律睡眠之后(一般这个时间节点是5岁)就不再进行午睡。在美国,中学学校不会特意设置大块午间休息,而采用下午下课早的课程配置。学生本来夜间睡眠就充足,在校时间又短,便没有午睡的习惯。在大学阶段,一般的学校都会设置学期选课上限,大多数人都只会给自己一周排4节课左右,也不存在需要午睡的情况。
我们的邻国日本因为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大,近年来中小学也不设立专门午休,最多在中午留给学生半小时吃饭时间。如此下来,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培养,别国的孩子长大后自然就没有午睡习惯。
美国一所中学公开在官网上的高中部课程表。可以看出,最后一节课一般不晚于下午3点半结束。(网络截图)
第二个原因则是跟小小的咖啡豆有关。据考证,最先饮用咖啡饮料的是阿拉伯地区,但是咖啡文化真正的发扬光大,却是在欧洲。与中国雅士饮茶的习惯传统不同,咖啡在传入欧洲后慢慢成为了市民与工人阶级保持清醒,从而得以继续干活的醒神饮料。咖啡把欧洲人从啤酒中解放出来,进而改变了欧洲人的社会形象:他们从浑浑噩噩的醉态变得精力饱满、善于言谈。直到今天,咖啡仍是西方人饮食中的重要一环,大多数人会在上午上课或上班前与中午分别喝一个shot(相当于一杯意式浓缩那么多的咖啡因摄入)。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人均两杯咖啡的地球另一端,很少人选择睡午觉了。
还有文化上的因素不可忽略。对在公共场合睡觉的厌恶,深深植根于包括美国人在内的众多西方民众意识里。多数人普遍认为,当一个人在公众场合睡觉时,他便把周围人置于了一个“要对其负责”的不成文道德规定里。当事人一睡了之,周围人却要负责他/她的财物安全、提供医疗援助或者情绪抚慰。作家简·布伦丁格曾经做过一个“在公共场合小睡”的实验,结果出师不利:她在纽约公共图书馆午睡时被粗暴唤醒,并被暗示“只有在读高中的未成年人才会粗鲁地在这里睡觉。”在西方人眼里,睡觉作为一个积极私密的举动,是不应该被暴露在公众场合的。
据《金融时报》报道,直到现在,大部分美国人仍然对“在工作场合睡觉”感觉别扭:不仅旁观者印象不好,自己也很难安心入睡。这种情况在日本和美国等“工作至上”的国家尤其普遍。对绝大多数美国员工来说,在工作时间睡觉有一种耻辱感。
美国睡眠舱生产商克里斯托弗·林德霍尔斯称专门的午睡睡眠舱很难在金融和法律等行业打开局面。即使有银行或律师事务所买了睡眠舱,也不一定会有人使用:英国某公司人力资源主管承认,虽然公司买了几个睡眠舱,但这些睡眠舱从未被充分利用,因为“感觉有些不成样子,人们不愿从工作岗位走开.”
为什么我们要睡午觉?
现在,外国友人为什么不睡午觉的原因似乎已经被我们找到。那么,中国人睡午觉是生理呼唤,还是习惯成自然?
很多老一辈人认为,中午是阴阳交替的时候,午觉养阳气,子觉养阴血,睡了子午觉,阴阳配合,气血调和。如果只睡子觉,不睡午觉,则会导致阴阳气血不和谐;这也是很多人睡午觉的重要原因。林语堂在当年为午睡正名所写的《午睡的艺术》中,也引用了清代文人李渔的文章解释午睡:
“然而午睡之乐,倍于黄昏,三时皆所不宜,而独宜于长夏。非私之也,长夏之一日,可抵残冬二日,长夏之一夜,不敌残冬之半夜,使止息于夜,而不息于昼,是以一分之逸,敌四分之劳,精力几何,其能此?况暑气铄金,当之未有不倦者。倦极而眠,犹饥之得食,渴之得饮,养生之计,未有善于此者。”
抛开林语堂所谓中华文明孕育出的“持久的生活乐趣”不谈,这段话还试图找到中国人爱午睡的一个科学原因:我们所处的气候、光照与季节,确实影响我们的生活作息。中国幅员辽阔,大部分国土处于温带与亚热带,而每天中午的烈日和高温传统地被认为是午睡在热带或亚热带国家流行的主要原因。在低纬度地区,全天日照时间长、中午气温高,在正午这个时间段确实不易工作。
(视觉中国/图)
少数有午睡习惯的欧洲国家西班牙、意大利,也是处于欧洲大陆的最南端。美国睡眠学者大卫·丁吉思带头的一次国际性的睡眠调查出具的报告也显示,纬度最高的受调查国家英国是其中午睡概率最低的国家。美国相比较下纬度较低,但最南端也就和中国的武汉市纬度相近;在夜场昼短的季节,人们必须珍惜宝贵的日光时间,自然也就舍不得再分给睡眠。
同样,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饮食也影响着我们的睡眠倾向。西方传统中,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在晚上,中午大多数人仅仅食用三明治等方便冷食。而生活在中国的我们则把中饭的地位抬得相当高。很多年轻人减肥不吃晚餐,但对于中餐也绝不糊弄。而在东亚、南亚饮食中,又以碳水化合物为主食偏多。
德国科学家研究发现,饮食结构中若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且升糖指数较高,就会迅速升高血糖从而导致大量胰岛素的分泌。胰岛素让一种特别的氨基酸——色氨酸进入大脑,而色氨酸在大脑中会转变成血清素导致人们犯困。还有研究发现,餐后2小时人体内的胆囊收缩素水平有明显升高,而胆囊收缩素水平的高低与睡意成正相关。特别是在摄入富含脂肪的食物之后,胆囊收缩素的水平会更高,所以如果午餐过于油腻的话,饭后人也就容易困倦。对于吃惯中餐还有外卖的我们来说,好像这样看来困得理所应当。
最重要的一条是,我们的午睡不仅是合理的,还是是绝对合法的。近日,法国公共卫生监督委员会发布的一份调研报告表明,有很多法国人都非常愿意中午“打个小盹”,但现实情况往往是身不由已,仅有接近1/4(27.4%)的法国人能有时间每周保证午休一次,因为在办公室、学校、公共场所等地方并不允许他们充分享受午睡。在中国,午睡则是一条有着悠久历史的硬性规定。早在第一部宪法中,第43条就明文规定,公民有工作间隙休憩的权利,人们休息所需要的设施也必须提供,这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力。
此外,1958年12月20日的《人民日报》对劳动者的休息时间作了更加详细的表述:“每天睡眠八小时,吃饭、休息四小时,共十二小时,必须保证。”其中的“吃饭、休息四小时”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为每日中午11时至下午2时午休的全国惯例。在今天,尽管我们已经过去了一声号令、全场休息的时代,各家老板还是为了员工健康与工作效率着想,给大家了午休时间得以休息,素有声名的互联网大厂更是纷纷学习国外经验,增添了午休间;近几年新出现的共享床铺,也成为了一时风行的话题。在这样法律保护、公司鼓励的大环境下,又有谁不会心安理得地趴下去呢?
现代的生活节奏与城市化的大举进展,也在不经意间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城市扩张,人们住得离市中心越来越远,进而日复一日因为通勤的需要而早起、996的工作制令人睡眠不足、智能手机的出现开始让工作与生活不分家,人们也睡得越来越晚。《2018中国睡眠报告》调查数据显示,从2013年到2018年,中国人的平均睡眠时长从8.8个小时降至6.5个小时。这也就是说,五年来,中国人活生生从自己的睡眠里偷出了150天的“清醒时间”。于是那些晚上不足的睡眠时间,便只好用午休时刻高效弥补。
睡午觉是否有益习惯?
宾夕法尼亚大学一项关于孩童睡眠的研究表明,适度午睡对于孩子的心情、身体机能状况与学习认知都有好处。在经过对近3000名10-12岁儿童的跟踪调查之后,研究人员表示有午睡习惯的孩子往往更加快乐、有更好的自控能力,特别是6年级的孩子会在分数上表现出来巨大优势。研究进一步表明,有午睡习惯的孩子平均分比那些不午睡的孩子高了7.6分。
宾大的一项样本为300名中国小学生的睡眠调查表明了半小时到一小时的午休与课堂优异表现之间的积极联系。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进行的另一项研究发现,有午睡习惯的人死于心脏病的可能性降低了34%。
那么,既然午睡又可以补充精力,我们就一定都要睡午觉吗?
也不全是。适度的午睡有利于身体恢复,但过长时间的午间睡眠不仅让人感到越睡越累,还容易偏头痛。同时,伏案而睡、靠椅背睡……这些姿势不但不达到充分休息的效果,还可能影响呼吸系统,增加心脏负担。而患有低血压、脑血管梗塞的人群,也不建议饭后直接躺下,避免发生因心脑血管供血不足产生的意外。
小憩怡情,大睡伤身。午睡这件小事,不涉及懒不懒,也不必问该不该,重要的是你困不困,累了你就眯一会儿。
责任编辑: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