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访谈 >
分享

  西部新农人网讯;郝哲,榆林市农垦农业技术服务站站长、高级农艺师、省(市)科技特派员、榆林市有突出贡献专家、榆林学院兼职教授,参加工作26年来,他长期扎根于农业生产一线,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和扎实的工作作风奋战在农业科技推广一线。

  郝站长具体从事设施农业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服务工作,重点针对设施蔬菜、水果、食用菌逆境栽培存在的技术难题、科研项目实施、提供技术服务。围绕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产业特色,先后主持和参加完成省(市)各类科研项目16项;引进并通过多年多点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合在榆林推广的设施蔬菜、特色水果和食用菌主栽品种60多个;示范推广设施农业新技术30多项,为解决当地设施农业品种老化、模式陈旧、技术落后、效益不高等问题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先后获得国家授权专利7项,省市科学技术奖、优秀科技工作者、青年科技奖、农业科技推广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

  科技使设施蔬菜提质增效

  针对榆林设施蔬菜生产存在的技术难题,创新设计了榆林冬春低温、大风等特殊自然条件下的新型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结构与建造工艺参数;创建了日光温室亩产值达5万元和塑料大棚亩产值达2万元的高效种植模式;筛选出适宜当地栽培的优良品种32个;示范推广设施蔬菜新技术20项,实现了设施结构牢固、技术先进的先进性特点。极大的提高光热利用率与产量,提高了技术推广应用率,构建了优质、高效、高产的榆林设施蔬菜栽培技术体系,开创了设施蔬菜生产新局面,为促进设施蔬菜提质增效、菜农增收、保障蔬菜产品安全和促进行业科技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

  开创沙地鲜食枣室内培育先河

  针对当前榆林红枣栽培存在的裂果严重、经济效益差等突出问题,创建了防雨棚栽培、塑料大棚栽培和日光温室栽培3种模式,突破了设施设计建造、高效栽培模式、优良品种选用、根际配方改土、直播建园、矮化密植、轻简化整形修剪、控产保果、水肥一体化和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集成了鲜食枣高效栽培技术体系。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和防雨棚枣园平均亩产分别达到1320公斤、1210公斤和1130公斤,亩产值达到新高。为当前榆林红枣栽培存在的裂果严重、品质差、效益低等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探索了出路,改变了榆林红枣传统种植模式,实现红枣由山地向沙地延伸、由露地生产向设施栽培的转变,培育了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带动项目区贫困农民脱贫致富。

  攻克北方羊肚菌人工栽培难题

  依托国内野生羊肚菌资源优势,结合榆林地理气候条件,通过分离提纯野生羊肚菌菌种,选育出适于北方风沙区人工栽培的羊肚菌优良菌株。利用适宜的栽培设施,模仿本地野生羊肚菌生态环境条件,攻克了北方风沙区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难题,培育出适宜北方栽培的羊肚菌优良菌株4个,平均亩产150公斤至200公斤,产值3万元以上,填补了榆林乃至北方风沙区无人工栽培羊肚菌的历史空白,实现了羊肚菌在北方风沙区的产业化发展,为培育精准扶贫产业和助力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科技支撑。

  坚持科技下乡 培育新型农民

  为便于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他将先进实用技术及时送到农民手中,解决当地农民设施农业生产管理水平低、技术经验缺乏等问题,真正把广大农民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新型农民。适时举办培训讲座,推行“农民点菜、专家下厨、跟踪服务”的农技服务新模式。同时,在育苗、移栽、灌水、施肥、整枝打杈等关键技术环节,坚持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指导,使农民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先进的农业实用技术。

  多年来,郝哲凭着扎实的业务功底和极强的责任心,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和负责任的管理者,在平凡艰苦的岗位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奉献了自己朴实无华的人生价值,诠释了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严谨求实、敬业奉献、全心全意服务“三农”的高尚品格和优良作风。

责任编辑: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