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访谈 >
分享

  热带沙漠出现"人造绿洲",你相信吗?

  5月3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带领的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团队就完成了这项试验--沙漠里种水稻,最高亩产超过500公斤。这是全球首次在热带沙漠实验种植水稻取得成功,为沙漠地区提升粮食自给能力、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和改善沙漠地区生态环境再添"中国贡献"。

  在凤凰网《舍得智慧讲堂》节目中,袁隆平表示"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这两个梦想能够多养活5亿人,但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至少还需要十年时间。"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袁隆平希望自己能够趁着身体硬朗,不断研究,实现梦想,向党的百岁生日献礼。

  这位在人类反饥饿史上写下光辉一页的科学家,仍在一步步兑现着自己的梦想。

  沙漠种植水稻成功是中国海水稻技术的关键

  今年1月,袁隆平所带领的海水稻团队选取几十个杂交水稻材料,在迪拜近郊沙漠进行小范围种植,对其抗旱性、抗碱性和抗倒伏性等性状进行测试。经过5个月生长,首批水稻已近成熟。5月26日,在来自印度、埃及、阿联酋等国专家的参与下,该团队对在迪拜热带沙漠地区实验种植的水稻进行测产,其中一个材料产量超过亩产500公斤,两个材料产量超过400公斤,在沙漠里种植水稻初获成功。迪拜将于6月下旬组织正式收割测产,根据测产结果,将从试种水稻中选取优势水稻材料,研发适合当地气候环境的杂交水稻品种。

  据了解,沙漠种植水稻成功是中国海水稻技术的关键。迪拜沙漠昼夜温差达30度,湿度极低并常有沙尘暴,这就为海水稻的种植设下了苛刻的条件。沙漠中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海水层极浅。这种情况下能种植水稻成功,对于海水稻技术能否成功十分关键。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左二)在示范田查看超级杂交水稻郝群英摄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海水稻研究成功,可以多养活8000万人口

  6月7日播出的《舍得智慧讲堂》,就将目光聚焦到袁隆平和备受关注的神奇"海水稻"。

  回忆起4月中旬习近平总书记在三亚视察的情形,袁隆平依然难言激动,"总书记还很关心,他昨天问海水稻的情况怎么样啊,我说我们去年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今年呢,我们扩大种植面积,主要是在青岛,我说如果八九月份抽穗的时候,产量表现得好请总书记来视察",袁隆平回忆道:"他点头说'好'!我好高兴啊,这是一个巨大的鼓舞,但是压力也很大。如果产量不高,那就不得了"。

  海水稻之所以备受关注,因为它的意义十分重大。袁隆平在节目中仔细地算着一笔账:"我们现在研究的海水稻,也就是耐盐碱的水稻。我们国家盐碱地有十几亿亩,其中能够种水稻的有水的盐碱地有2亿亩。我们通过三年努力,把海水稻研究成功,扩大一亩的耕地就不得了。我们现在的海水稻,初步结果是亩产达到了600多公斤,我们每亩按最低产量300公斤来计算,年产粮食是300亿公斤。300亿公斤是个什么概念?相当于湖南省的全年粮食总产量。湖南省是国家的一个主要粮食产量省,它可以多养活8000万人口"。

  袁隆平做客《舍得智慧讲堂》

  为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再添"中国贡献"

  为实现这一梦想,年近九旬的袁隆平始终坚守在科研的第一线。事实上,这一技术所惠及的范围,远不限于中国。在袁隆平的带领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从未停止国际化的探索。每年中心举办培训班两次以上,接待来自世界各国的农业专家,由中心的专家进行培训,介绍中国杂交水稻的情况。更令人欣喜的是,杂交水稻不仅在中国表现良好,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表现同样很好,较当地的常规品种增产显著。

  2015年,外国种植杂交水稻面积达600万公顷,其中种植面积最大的印度有200多万公顷,然后是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等,在这些发展中国家,杂交水稻可较当地品种增产30%至40%。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杂交水稻可较当地品种增产20%至25%。此次在迪拜培育成功的海水稻,更是凸显出了杂交海水稻在海水稻研究中的优势。

  根据规划,袁隆平海水稻研发团队与迪拜双方将在2018年下半年启动100公顷的"海水稻实验农场",在2019年扩展到100公顷的"海水稻标准农场",并从2020年开始快速复制扩大种植面积,双方将以10平方公里"人造绿洲"为单元,打造"绿色迪拜"和"生态迪拜",大幅提升阿联酋粮食自给能力和粮食安全,并有效改善当地生态环境。

  年近九旬的袁隆平耿直而亲切,还有57年埋首科研孵化出来的一丝腼腆。在稻田里,他总是习惯双手交叠于后背,挺直腰杆,遥望着稻田坦然而立。也许正是这份守望稻田的决心,使他带领的团队一次又一次打破地域限制,在很多"不适合"的地方种出了水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世界纪录。

责任编辑: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