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访谈 >
分享

  西部新农人网讯;草编在临渭区这片土地上,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作为渭南市市级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草编在临渭区的南塬均有分布,以桥南镇为例,近年来,非遗草编工艺更是别具特色,在草编技艺传承人中就有这样一位妇女,她用自己的心灵手巧和不断创新精神,将自己家乡临渭区桥南镇的草编发扬广大,从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她就是渭南市市级非遗传承人、渭南市巧娘草编手工艺合作社理事长——陈春苗。

  在桥南镇巧娘草编手工艺合作社的工作坊内,理事长陈春苗正在指导社员们编织一件婴儿摇篮,这件婴儿摇篮是这里的主打产品,由于产品实用性强,这件产品在市场上经常供不应求,家住桥南镇堦子村的村民李明巧在这里做工也有三四年的时间了,是一名熟练地手工艺人,闲暇时她和附近村子的姐妹们都会来到这里做工。

  桥南镇堦子村村民 李明巧:咱编这个筐子,一天基本上就是两三个,一个能卖30来块钱,对于一个留守妇女来说(收入)差不多了。

  在桥南镇绝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 只有老人、妇女和儿童留守村中,除了家务活外很少有额外的收入。如今,像李明巧这样的村里妇女随手编一个麦秆筐子就能卖几十元,足不出户就有不错的收入。这个变化,就得益于陈春苗在一次文化大庙会上的草编展示。

  桥南镇巧娘草编手工艺合作社理事长 陈春苗:我第一次参加,确实没有想到,现做现卖,做各种小工艺,游客排队在买,一个五块钱,我不知道做了多少个,我觉得这很有市场。

  从庙会回来后,陈春苗就组织全村包括贫困户在内的60多名妇女成立了临渭区巧娘草编手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门开发草编工艺品。巧娘草编合作社自成立以来免费举办扶贫草编技能培训班,义务为当地贫困户,留守妇女和残疾人传授草编技术,参训人员累计已达1600多人,并且合作社还与贫困户签订长期收购合同,收购价高于市场价10%,入股贫困户享受入一股配一股,让他们零风险无后顾之忧,实现创业致富。

  桥南镇大寺村村民 郑菊草:老人么,一天在屋里也做不成啥,一天学上(草编),一天把钱挣了,生活也好了,也快乐。

  桥南镇花园村村民 王秋爱:如果你整天在屋编的话,可以挣到五六十块钱,我是去年编的,我一直都在卖着呢,我去年收入也几千元呢。

  合作社通过建立手工艺展厅、体验区和加工区,吸引城市消费者前来进行手工编制体验及观光,形成了“政府﹢党支部﹢企业﹢贫困户”的模式,一系列活动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分享更加频繁起来了,让原本冷冷清清的村庄变得活跃和温馨起来,扶贫不是简单的经济增收,让贫困村庄的妇女、老人们从心理上先“脱了贫”,有了精神头,生活也就有了奔头。

  桥南镇花园村村民 王秋爱:我这到一块的话,这姐妹们有说有笑,有时候高兴了还跳舞呢、唱歌呢,都很好,大家积极性都很高。

  巧娘草编合作社一直致力于纯手工绿色、环保低碳的草编工艺品编织,在市场上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废物利用,减少污染,传承和发扬了非遗文化,在桥南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目前有入股社员80户,辐射带动周边群众400多户,同时,依托天留山、航天生态园等旅游优势宣传推广渭南草编,让更多的贫困户众参与进来,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对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匠心打造精品工艺,传承渭塬民间文化,促进脱贫攻坚有着重要的意义。

  桥南镇巧娘草编手工艺合作社理事长 陈春苗:(下一步)在雨露社区做一个大的厂房,目的是为了解决社区和桥南镇的留守妇女,主要是残疾人和贫困户,让他们不出家门在厂里灵活就业,最低一个月就在1500到2000元的收入。

责任编辑: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