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区县展示 >
分享

聚焦“三个年” 建功新时代

IMG_257

寺 仙 镇

文/张玉虎 张云帆

寺仙镇位于延安市富县西南,属黄土高原沟壑区。1958年设立和平公社,1961年设立南道德公社,1984年改寺仙乡、南道德乡。2011年,撤销南道德乡、寺仙乡,合并设立寺仙镇。寺仙镇地形有川有塬,以塬面为主。镇政府所在地距富县县城56公里,镇域总面积137平方公里。西北与张村驿镇接壤,东北与吉子现便民服务中心毗邻,西南与黄陵县店头镇相接,南及东南与黄陵县隆坊镇相连。

寺仙原名四仙,因传说有四仙在此下棋而得名。

IMG_258

据传很久以前,寺仙塬下的川道里有个小村庄,住着三四户人家。村里有一位以打柴为生的人,因为姓王,大家叫他王樵。一天,王樵上山砍柴,砍着砍着就爬上了山顶。到山顶后,王樵发现面前是一片宽阔的平原,原上古木参天,绿草如茵。王樵惊奇不已,继续向前走了十多里路,见平地上突起一高台,台上有几个人。这时的王樵又渴又饿,发现有人,自然想上前讨口水喝,便向高台走去。将近高台,他看见台上一人看向自己,说了句:“有缘人来了。”于是几人都看向自己。王樵有点奇怪,但也没多想,只想如何讨水和吃的,就径直登上土台。台上是四位鹤发童颜的老人,他们分别穿着红白青绿四种颜色的长袍,围坐在一个石桌周围。其中青色长袍和绿色长袍的老者在下棋,红色长袍和白色长袍的老者在观棋。王樵正打算讨水,先前看他的白袍老者便递给他一个桃子。王樵接过桃子,说声:“谢谢。”便大口吃了起来。一个桃子很快下肚,王樵顿时不觉饥渴,然后望着周围景色,叹道:“这里土地平坦肥沃,而且远离官府。住在这里,不受差徭之苦,还无冻饿之忧,多好!”

白袍老者回应道:“再过数百年,这里就成村庄了。”

王樵很是诧异,却又不敢冒然问询,只好告辞。红袍老者说道:“客官远道而来,我等尚未款待,如此离去,岂不是显得我等不近人情?何况此时天色将晚,路上野物出没,何不在此待上一夜,待明日离去如何?”王樵看看天色,想想离家还就是远,就道:“那就打扰了。”心里却是疑惑:这里空旷一片,如何安歇?又不便问询,凑上去观棋。不觉便到天黑,红袍老者说:“天色昏暗,如何看清棋盘?”朝着天空随手挥挥宽大的衣袖,天空立刻出现一轮明月。白袍老者说:“有明月而无美酒,便少了趣味。”向着天空一挥拂尘,一个葫芦随即落到石桌上。

IMG_259

正下棋的青袍老者说:“他们这是不让咱们下棋了。”另一位绿袍老者笑笑说:“不下便不下了,你我这盘棋下了许久,也该停止了。”

“也是。”青袍老者对绿袍老者说,“有美酒而无佳肴,如何开怀?”也是向着天空挥手,几盘山珍海味便飞驰而来,落在桌上。

“有美酒佳肴而无歌舞,也无甚乐趣。”绿袍老者用手指在地上指指点点,于是更加神奇的一幕出现了:那些草木鲜花霎时幻化为歌姬乐童,登上台来。王樵目瞪口呆,脑子里一片懵懂。

“来来来。”几位老者热情地邀他入座。王樵难却盛情,便坐了下来。

“来者即是有缘,有酒能忘流年。”红袍老者说着,举杯邀请王樵。王樵也不再客气,与几位老者杯来盏往,共赏明月歌舞。也不知饮了多久,王樵竟睡了过去。等他醒来时,早已红日高悬。王樵四下瞅瞅,哪里还有四位老者?哪里还有什么石桌石凳?台上荒草比人还要高,周围树木也粗壮无比。王樵大惊,赶忙跳下高台,向村跑去。及至村口,发现村庄比以前大了许多。王樵很是奇怪,一夜之间村子怎么有这么大的变化?进村后,发现村民面孔陌生。更糟糕的是,到了家的位置,却无家的踪迹。这是怎么回事?王樵颓然坐在地上,他不明白在他离开的这一夜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这时,村中人过来,问王樵来自哪里?王樵说,我就是这里的人,可是,这个村与我离去前大不一样了。村里人都不相信,纷纷质疑他。王樵一再解释,昨日他上山打柴,今日才返回来。一位老者倒是没有言语,思索半晌后,说:“我听人说,在几百年前,我们祖上上山打柴,一去不归,莫非此人就是你?”

“哪有几百年?”王樵说,“就是昨天。”

双方经过好长时间的辨认、解释,最终都不得不相信一个事实:王樵上山一日,世间已过数百年;王樵就是村人的先祖,村人都是王樵的后人。

接下来,王樵向村里人介绍了塬上的情况,并建议大家移居到塬上。村里人也去塬上察看了一回,认为王樵的建议不错。随后,村人开始向塬上迁徙。再后来,王樵又一次失踪了。村人说,以前的那四位仙人接走了他。为了记住王樵遇仙的事迹,他们把新建的村庄唤做四仙,把四位仙人下棋的高台唤做仙台。而在仙台赏月,则成为鄜州八景之一,称作“仙台夜月”。

当然,这只是一个牵强附会的传说罢了。事实上,寺仙一名,可能源于高丽旅似先氏。1978年,黄陵县双龙乡西峪村出土了一块西魏大统十二年(公元548)似先难及造像碑,碑上题名者主要是似先和盖(ge)姓。据此碑来看,寺仙村极可能是高丽族似先氏居住的村落,其名应该是似先,而非四仙。据百度载,高丽,又称高句丽,是很早就开始在我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和中部地区活动的一个民族。先秦古籍《逸周书·五会篇》中有:“北方台正东高夷。”后世孔颖达疏云:“高夷,东北夷高句丽。”有学者根据先商出自幽燕之地,推断商人入住中原后,余部留居东北,成为东北少数民族的先祖,也就是成为了高句丽人之源。商灭后,纣王的叔父箕子率遗老故旧东渡,在今天的平壤建立“朝鲜国”。公元前108年,汉武帝统一朝鲜,设立了乐浪、真番、临屯、玄菟四郡。公元前37年,东北扶余族一位王子逃到玄菟郡的高句丽县(今辽宁省新宾县东南),建立高句丽政权。据《三国志》载,公元3年,高句丽第二代首领将都城迁到今天吉林省集安市境内。此后400年里,高句丽政权一直定都在此,并受汉朝管辖。

关于这块石碑上所载的信息,也可以在百度上得以证明。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年)九月至次年八月,不堪北魏统治的卢水胡(匈奴的一支)人盖(ge)吴于杏城聚众反魏。杏城,即今陕西省黄陵县侯庄乡故城村。由此可见,石碑上所载的盖姓,确实是在黄陵这一带居住。今天的寺仙镇居住的人,又有许多来自其他地方。如,寺仙镇太平村的人,就来自陕北的米脂。

责任编辑: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