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家点评 >
分享

       西部新农人网讯 初夏时节,来到“硕士农民”刘应文的千亩“放心粮”示范基地,绿油油的水稻长势喜人。

  稻田边,高悬的实时监控摄像头以及布设的水稻小气候观测系统、重金属检测系统等,让这个基地显得有些不同。

  5年前,刘应文未曾想到,自己的生活会与农业产生交集。

  彼时,作为一名公共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后,他工作的岗位一直是在“城里”。农业,是一个有些遥远的概念。

  变化始于2012年。

  “中央、湖北的相关文件都提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刘应文发现,在自己的老家——“全国水稻第一县”湖北监利——机械化耕作和工厂化育秧正在兴起。“是时候,回去做点事了。”

  在监利县黄歇口镇,建设育秧工厂成为刘应文的探路之举。“硕士农民”回乡种田,引发关注。

  那时,刘应文信心满满——流转土地,每年新建一家育秧工厂,逐步打造当地乃至江汉平原地区最大的农业现代化生产平台……这些,都被他一一列入计划之中。

  目标在一步步实现,刘应文的困惑却多了起来。

  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他日益发现:“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没能从根本上解决粮食质量安全问题”。

  “通过工厂化集中育秧供苗和全程机械化作业,水稻种植全过程实现了由家庭传统手工操作向工厂化、机械化的转变。”刘应文说,“挺直腰杆”种粮的目标实现了,但粮食安全仍然不易保障。

  农民高度分散,农田高度分割,稻谷收储加工高度混杂——刘应文发现,“三高”问题,在农业生产中带来的弊端明显。“大量农民种粮,而粮食的收储往往是集中存放。如果一家农民收获的粮食存在严重农药残留,整个批次的大米安全就会受到影响。”

  “出现了问题,源头在哪还很难追查,很难进行有效监管。”刘应文说,“我们不能只关心产量,而忽视了质量安全的隐患。农业供给侧改革,安全应该放在第一位。”

  “放心粮”,成为刘应文着力的新方向。他将育秧工厂转手,开始新的探索。

  “要想重建消费者对生产者的信任,必须从消费者视角提出消费者认可和接受的粮食生产准则。”刘应文思忖着。

  昔日学习的管理学知识,在实践中有了用武之地。刘应文把强化粮食生产的全流程管理,建立合格、合规和全程可溯源体系作为重点。

  他告诉记者,所谓“合格”,指粮食生产所采用的所有的种子、农药、肥料等农资全部要达到或高于国家标准,同时保证作业区水系也要达到国家规定的合格要求,土壤无重金属和残留超标。所谓“合规”,指农产品生产全过程采用的农艺流程、加工流程以及仓储、销售管理流程,全部符合国家、行业、企业的相关规范规定。

  “‘溯源’,侧重于生产过程可以同步实现数据采集以及质量管控,出现问题可以随时倒查责任。”刘应文说。

  实现这些,离不开一系列的“新科技”作为支撑。

  “基地里先后接入了‘物联网’、实时监控等,重金属检测和生长情况的相关数据指标可以随时掌握。”刘应文拿出手机,给记者展示“放心粮”的客户端。“消费者只要扫描‘放心粮’的二维码,就可以看到生产全过程的实时直播。”

  每一粒大米,都能追溯来源。所有的生产过程,全部“透明”。来自权威的第三方检测数据显示,“放心粮”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国标要求。

  2017年春节前,“刘应文放心粮”正式上市。他把自己的名字,印在了外包装上。“这么做,我有底气,也有信心。”

  如今,湖北的不少单位,都先后与刘应文签订了供货合同。他还与国内的一家大型农业央企建立起合作,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展。

  “放心粮”新模式的探索,也受到学界关注。在刘应文的母校华中科技大学,新型“放心粮”经营模式研究项目课题组已经设立。

  从致力成为“种粮大户”到倾力投入“放心粮生产”,刘应文坦言,5年间,自己对于农业生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现在的目标,是希望‘放心粮’生产模式能够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让百姓‘舌尖上的安全’更好地得到保障。”


 

责任编辑: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