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一女孩发明“能吃的勺子”
重庆一女孩发明“能吃的勺子”
一把勺子,用完后还能吃,这种新鲜事,你见过吗?重庆一女孩就办到了,她组建团队,研发出纯天然配方的可食用勺,并且还获得了12项国内外专利,把勺子卖到了美国。
“有6种口味,5种颜色,都是五谷杂粮,来尝尝。”说话的女孩叫陈宇晗,勺子的发明者。记者接过勺子,细细观察,勺子质地光滑,勺柄坚硬无比。外观看起来,跟普通的勺子无异。一口咬下去,脆脆的,还夹杂着植物的清香。
这些勺子由面粉、米粉、小米粉、蛋白等调和而成,不含人工添加剂。目前,已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测试,并取得了欧盟的质量标准认证。
一个在金融企业工作的女孩,缘何要辞职做“能吃的勺子”?陈宇晗坦言,不是突发奇想。这事要追溯到2016年,缘起一则新闻。新闻里讲到一位印度的大叔为了环保,发明了可以吃的勺子。这让陈宇晗特别好奇,随即,她飞往印度,一探究竟。
“印度人吃饭很少用到餐具,可是却发明了能食用的勺子。”触动之余,陈宇晗心里也悄悄地萌生了这样的想法。
于是,她组建团队,把做配方的、做模具的以及食品研究的人才,聚拢在一起,成立重庆稷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还与重庆的一所大学合作,学校安排食品工程和机械专业的老师进行指导。
做勺子看似简单,实则不然。起初,整个团队就因此碰了壁。上百斤的面粉、成千上万次的反复试验以及近百万的投入,看不到丁点儿成效。起泡、开裂、质地不均匀、硬度不够……大大小小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一连串地打击,让陈宇晗差点放弃。
“塑料餐具污染大,制造成本虽低,但是处理塑料污染的成本却很高,每年政府都会投入大量资金来解决塑料污染。”为了环保,陈宇晗及其团队选择了坚持。
研发负责人陈琳莉称,勺子的配方从20种原材料里来选取,前后经历了一年。一是为了口感更好,二是配方讲究比例,需精确到零点零几克,如果不能调到均衡值,那生产出来的勺子,就不合格。
配料、揉面、压片、成型、烘培、脱模、冷却……一把勺子最终成型,需10道工序。除配料外,最难的要属成型。要让勺子做出来的形状更像勺子,模具至关重要。
“别看这个小小的模具,它的功能特别大。”在团队里负责技术研发的周德和接过话匣子。此前,生产勺子的模具结构太单一,只有两个零部件,会使得勺子质量不稳定,现在他研发出来的新型模具,可精确控制产品的成形外观,让勺子质量得到保障。
如今,技术壁垒被攻克,市场的测试订单也不少。今年2月份,1000支勺子被投放到美国东部地区的部分酸奶店。一个月后,陈宇晗又接到了美国的订单。
“我们现在主要做美国市场,预计今年底在重庆建厂。”陈宇晗告诉记者,建厂后,单线年产能可达1亿支,达产产值超过一亿元。下一步,还将研发可食用叉子,刀子,筷子,吸管等产品。
责任编辑:张伟
- 未来人类或可在太空繁衍2019-06-28
- 5G面临风险大考:我国一半以上工控系统带毒运行2019-06-24
- 科创板第一股来了! 华兴源创今起启动招股2019-06-19
- 欧盟评估来自一种转基因地衣芽孢杆菌的1,4-α-麦芽四糖淀粉酶2019-05-14
- 下一代互联网需要大量技术创新2019-04-22
- 我国第一株非洲猪瘟病毒成功分离2019-03-25
- 人工智能全面进驻农业领域,一大波机器人正在占领农田2018-12-11
- 商洛“三秋”机播第一犁2018-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