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 > 经济 >
分享

      西部新农人网讯 地处大西北腹地,9236平方公里,251个行政村,县到乡距离平均85公里以上,贫困率超过20%……甘肃省庆阳市环县,这个曾被认为“最不适合”搞电商的革命老区贫困县,在两年时间内,愣是让电商从“星星之火”成为燎原之势。

  挖掘特色农产品、实施“一把手”工程、打造全产业链条、降低物流成本……这一切让这个革命老区在“触电”中,为农民找到脱贫致富的门路。

  农产品“飞”出山沟沟

  有着 “小杂粮之乡”之称的甘肃环县,是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自然条件恶劣、地域偏僻、交通不便,曾经被认为“最不适合”发展电商的地方之一。

  但2016年以来,这里共发展了电商企业135家,个体网点经营户1060家。村民们不仅通过电商买了城里货,还让自己家的杂粮山货“飞”出了山沟沟。

  环县樊家川庆州小杂粮合作社就是一个典型:在这个线上线下一体化销售的店铺里,摆满了黑豆、谷子、小米、豌豆等五谷杂粮,每个品类上都有一个“标配”的二维码,扫一扫即可下单。

  “原来小杂粮主要卖给本村和周边县域,有了电商后,卖到了北上广、四川、江浙等地。”合作社理事长李涛难掩兴奋地说,店铺的销售额在半年内从几十万一下子涨到500多万,出乎他的意料。

  “电商的引入,不仅为小杂粮的销路打开了一扇窗,也为农民开辟了一条致富路。”环县商务局局长谈应琪说。

  尝到“触电”甜头的不止李涛一个人,更多受益的是他合作社里的农户和店铺里分拣包装的农民们,他们也因电商鼓了自己的钱袋子。那些参与订单农业的2000多户农民,一年户均增收3000元左右。

  “过去好多人认为我们这里条件艰苦,不适合搞电商,在发展电商上,我们也要发扬革命老区精神,其他地方能做的,我们也能做,而且要做得更好。”环县县长肖玉川说。

  贴心服务“引凤凰”

  “我回来创业,主要是看好这里的政策环境和政府提供的服务。”回乡创业的小伙子杨磊放弃了在青岛稳定优厚的工作待遇,回来创办了环县同行网络科技公司,现在年销售收入突破900万元。

  杨磊的一席话道出了环县电商创业者的普遍心声。现在制约农村电商发展的一大瓶颈就是人才缺乏,而在偏远落后地区尤其如此,政府如何营造良好的环境引进并留住人才十分重要。

  为此,环县政府投资3000多万元建成了7000多平方米的电商创业孵化中心,免费提供办公场地、免费提供办公设施、免费培训。到目前为止,已入驻各类电商企业40户。

  肖玉川说,县财政每年拿出300万元的电商发展基金,协调贴贷资金2000万元支持电商发展。

  环县电商中心副主任王宣莲就是怀着为老区人民做点什么的想法,放弃了东部地区的优厚待遇,来到这里做电商培训。她说,“我们对电商企业采取‘诊断式’培训,对创业大学生采取‘保姆式’培训,一楼培训完,楼上就能开店实践,有问题我们手把手指导操作。”

  在这座大楼的不同楼层里,分布着环县特色产品展示及交易体验中心、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办公室、创客空间、金融服务窗口、种子企业入驻区、贫困大学生创业孵化区等。

  “这里的小杂粮资源和政府贴心的服务是我们在这里开公司的重要原因。”华荞网运营总监余宁说。他希望打造中国以至世界上唯一以荞麦为主,以五谷杂粮、地方特产为辅的专属交易平台。

  政府贴心的服务和人才激励机制,已经从北京、青岛、杭州、西安等地吸引回乡创业青年60多人,并安置高校毕业生670人。

  打造全产业链条

  让环县农民尝到甜头的电商,也面临自身发展的难题。怎么才能让农产品货源不断?如何才能保证品质打造品牌?物流成本怎么再降低?

  去年双“十一”的土特产销售中,环县麦上客食品有限公司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不到一个小时接到2万多单,30多吨小杂粮的需求远远超过了公司的储备量。货源供不应求成了不少农产品电商企业的困扰。

  “我们今年要打造统一订单种植、统一生产加工、统一品牌包装、统一网上销售、统一打包发货、统一仓储配送的六统一闭环发展模式,从源头上解决网货产品供应不足、产品知名度不高的问题。”肖玉川说。

  而政府的这一设想有望在今年9月实现。在距离电商创业孵化中心不远的一片黄土地上,厂房规划、建设已经开始。谈应琪给记者盘算着,建成后,环县的物流和仓储成本将降低30%,这里的农产品将有统一的种植、包装、品牌和建设……

  “电商除了带动农民脱贫致富,更重要的是让农村从过去的有什么卖什么,向卖什么种什么转变。”谈应琪说,农民从过去的随意种植,转变为规模化、标准化种植。

责任编辑: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