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分享

田园风光美不胜收,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志愿服务蔚然成风……当下,走进山阳县城关街道,只见广袤乡村处处涌动着文明新风,散发着文明气息。近年来,城关街道在乡村振兴中大显身手,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全过程,持续为美丽乡村注入美丽灵魂,以文明乡风绘就一幅美丽乡村“新画卷”。

美化为先,塑造文明之“体”

在城关街道土桥村,有新建的农村文化礼堂、不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全民健身广场分布其间……

然而前几年,土桥村还是一派人居环境“落后村”的脏乱景象。“我们以创建市级生态文明村为契机,累计投入近600万元资金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完善村里的基础设施,打造农旅融合产业。”土桥村党支部书记黄来军介绍。

土桥村的华丽转身,是乡风文明深入推进中城关街道蝶变的缩影。在深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的同时,陈家湾村结合民风习俗,就地取材开展微改造,留下乡愁记忆,村庄面貌焕然一新;葛条村通过“乡风文明”提升,加快推进农村环境改善,并依托山区特色优势,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实现天麻叶产、供、销一条龙,为村民增收3000多元……

“现在居住环境变好了,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生活越变越好。”谈起村里日新月异的变化,土桥村民王桂花高兴得合不拢嘴。

治理为要,厚植文明之“土”

近日,城关街道伍竹园社区格外热闹,社区的道德评议会长带领党员干部群众齐聚一堂,畅谈身边优秀榜样和好人好事,有声有色开展道德评议活动。

乡村要和谐,治理是关键。近年来,城关街道出台《城关街道乡风文明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工作任务,要求各村(社区)立足实际,结合辖区村(社)情民意和人文社会环境,引导推动红白理事会等围绕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孝亲敬老等内容制定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并通过“共建共治共享”联动机制,将村规民约、社区公约和家风家训巧妙融入日常治理,让村(居)民群众成为移风易俗的评议者、执行者、受益者,着力打造基层治理新格局。

此外,城关街道还形成严格的管理监督机制,通过建立责任追究机制、监督举报机制,要求相应负责人明确责任,促进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落实。同时,抓住党员干部、乡贤代表、青年群体等关键少数,积极发挥模范示范作用,带头节俭操办婚丧事宜并遵守红白事办理要求。

文化为重,铸就文明之“魂”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文化兴,乡村兴。城关街道在聚力乡风文明的过程中不仅投入“硬件”力量,还注重在精神文明建设“软件”上下功夫。

为把文化“种”下去,城关街道着眼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依托,统筹各类阵地、资源,将跨越时空的文化“火种”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并通过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让各村(社区)的软实力不断提升,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同时,城关街道利用法治宣传服务队、文艺队等基层自治社会组织等开展理论宣讲,走进农户家中,开展普法宣传,让法律法规入脑入心;利用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广泛开展送文化下乡等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村(居)民的文化生活,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廉孝文化扎根乡村,浸润心田。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如今,文明新风正激荡着城关大地,涌现出陕西省诚实守信道德模范沈传奇,孝老爱亲陕西好人林翠喜、徐文菊,商洛好人董明昌、许根喜等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组织评选出3000余户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文明村(社区)创建工作成效显著,推动形成“管理民主、民风淳朴、团结友爱、摒弃陋习、新风兴起”的文明新风尚。(蔡铭)

责任编辑: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