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分享

她“身入”与“心至”并行,始终秉持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以“让群众找得到组织、让产业找得到效益、让村庄找得到底蕴”为根本出发点,把全部心思和精力都投在盐碱大地中在乡村振兴中书写驻村帮扶新篇章。

盐场堡镇苟池村是脱贫村,位于定边县城西北18公里处,辖3个自然村(杨凤渠子、东畔、西畔)、10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463户1745人。该村土地贫瘠,荒漠化、盐碱化严重,常年干旱少雨,年均降水量不足120毫米,全村主要以养殖业为主,辅以旱作农业,养殖历史悠久、技术成熟,收入稳定,是目前主要推广的产业扶持项目。驻村以来,张静同志主要做了三件事。

一、用实干求实效,提升帮扶获得感

驻村以来,张静同志时刻坚持实事求是,在开展防返贫动态帮扶工作时,张静同志努力创新工作方法,对网格员排查进行月交叉检查,将防止返贫动态帮扶工作做实做细做严。入户排查时张静同志采取恩格尔系数计算法,防止农户自述不实现象和哭贫出现直觉误判;张静同志并坚持为民服务贴心暖民,解决困难群众急难盼的问题,主动入户帮助到龄群众办理养老年检、老龄年检认证,上门为3名瘫痪困难群众办理残疾证,积极协调村两委、乡镇府、县行业部门为9名大病困难群众,全程办理医疗救助,不定期开展消费扶贫,将土豆、黄米、土鸡、农家猪肉、羊肉等农产品联系点对点销售,助推消费帮扶总额10.89万元;张静同志积极预防和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加强流动和特殊人群的管理,利用派出单位的资源优势,积极争取资金4万元,新建村广场文化墙、安全围栏及美化文化广场、利用工作队经费,为村委更换办公桌椅、饮水设施、配齐办公设备等,极大的提高了为民办事效率和团队凝聚力。

二、破难题纾民忧,打开帮扶新思路

苟池村距离定边盐湖仅2公里,村民世代以盐业为生。后来,盐业发展缓慢,村民回归农耕,却苦于盐碱地没法种庄稼。“福盐”变成了“糟心盐”。面对如此现状,驻村工作队对接乡政府,落实了产业补贴项目“以草定蓄”30户,享受产业奖补总额达15.24万元,解决了苟池村盐碱地种植收入低与养殖收入增收互补的难题。同时,坚持以供电、供水等建设为突破口,加快1200亩高标准农田1个蓄水池项目建设;此外,为了提升苟池村电网改造项目,针对苟池村存在的农忙季动力电不足的问题,张静同志积极入户走访调研,催促加快施工进度,每天都奔波在去往乡镇与县电力局的路上,终于用一个月的时间有效解决了苟池村60户农业取水灌溉的大问题。

三、强优势盘资源,敲开帮扶“致富门”

2018年,盐场堡镇杨凤渠子村成立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大力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宣传动员村民以现金入股保底分红形式加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2019年3月合作社正式运行,考虑到村所辖土地大多是盐碱地,不适于发展种植业,合作社便以育肥养殖绒山羊及肉绵羊项目为主,发展起了养殖业,变“输血”为“造血”,在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也可以提高村民的收入。2020年杨凤渠子村、西畔村、东畔村合并为苟池村。适逢当时养殖业市场好,合作社股民都有收益。“赶上市场行情好,合作社第一年分红40%,第二年分红30%,第三年羊价低迷,但分红仍有12%,三年来村民创造了83.69万元净利润。同时,张静同志充分利用文旅局派出单位的文化资源和优势,盘活红色旅游资源,开展秧歌队培训、戏曲进乡村、红色研学等文化惠民系列活动,宣传苟池村红色文化,提升苟池村农民文明素养;为苟池村农家书屋配备50种50册图书,健全农家书屋管理制度,选派专人管理,让群众在闲暇时间能够学习知识;向文旅局申报开发盐湖旅游滑雪场、采摘区和村史馆项目,推进乡村文旅融合发展,为苟池村全面振兴提供精神滋养和价值引守,让群众找得到组织。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张静同志作为一名驻村工作队员,心系群众,立足发展是张静同志驻村的坚定信念,就是这种不服输的倔劲、不怕苦的韧劲、不喊累的干劲让张静同志扎根这篇热土,继续以实的举措、细的措施、高的要求为苟池村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贡献一己之力。

编辑:常乐

责任编辑: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