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部传媒网

制衣厂的温暖秘密:娃娃上学就上班,娃娃放学就下班


  王红琼向工人示范缝纫流程

  愧疚的心

  王红琼心里一直牵挂着孩子,每隔一两个月会请假回去一趟,那时没有高速,要转好几趟车、花上半天时间才能到家,当天回来第二天就走……

  温暖的厂

  “王姐,今天家里没人,我去接了娃娃就不回厂里了。”下午3点15分,王红琼在车间检查衣服制作的情况,员工贺洋向她告了假,便换上外套匆忙朝厂外跑去。

  “王姐,今天家里没人,我去接了娃娃就不回厂里了。”3月6日下午3点15分,王红琼在车间检查衣服制作的情况,员工贺洋向她告了假,便放下手上的衣服,换上外套朝着厂外匆忙的跑去。提前下班并非是贺洋的特殊待遇,在王红琼的制衣厂,只要照顾孩子都可以这样任性“翘班”。

  成都市金堂县竹篙镇,王红琼的制衣厂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不约束员工上下班时间,“娃娃上学就上班,娃娃放学就下班”。工厂的老板王红琼,曾因外出打工,一对双胞胎儿子成了留守儿童,“赚钱不是最终目的,只愿留守儿童少一些,父母多一些对孩子的陪伴。”

  时机 优惠政策鼓励回乡创业

  2007年,家乡开始鼓励大家回乡创业就业,提供了税收减免,房租补贴,创业贷款等一些优惠政策;同时在外多年的工作经验,让王红琼也累积了一定资源。“可不可以开一家制衣厂,可以带着娃娃,解决身边像我一样把孩子丢在家中,外出务工家庭的工作。”眼看着儿子也读初中了,更需要陪伴和引导,现在有了政策,也有了资源,王红琼夫妻俩决定返乡创业,开设了制衣厂。

  最初,工厂主要承接一些代工,规模不大,招聘了十几名员工,他们几乎都是在家照顾孩子的家庭妇女。考虑到孩子,王红琼并没有严格约束上下班时间,“娃娃上学,就上班,娃娃放学,就收工。”一些员工的孩子读幼儿园,下午4点左右就放学,员工请假接孩子,如果能在家中安顿好,耽搁一下又回来接着上班,如果安顿不了接着孩子直接下班。

  “上下班时间很自由,没办法,我们走的特色路线就这样,如果是和外省或者成都那些大型工厂一样,就体现不了在家上班的优势,那还不如出去。”王红琼说,而孩子年龄大一些的,读小学、初中,通常放学后直接到厂里,找一张空桌做起了作业,等待母亲下班,不会做还可以帮忙辅导。

  危机 年年亏损 债台高筑差点关门

  “开厂12个年头,没有哪一天工人上齐过,今天你有事,明天我有事。”不约束上下班时间的工作模式给创业初期的工厂带来了不少问题,最直接影响的是员工的收入。制衣厂和其他流水线生产最大的区别是计件算费,要是员工上班的时间少,没有做到一定量的活,就意味着这份钱就没有,一个月下来,挣得少的可能只有几百元。

  工人流动频繁会给工厂运营带来问题,如何才能稳定住工人的心,既要让员工挣钱,又要让工厂生存下来。夫妻俩想出了保底工资,根据员工当月工资和出勤天数,和整个厂的平均工资,进行一定补贴,尽可能地保证低工资员工的收入。另一方面,他们更加鼓励能干的多干,支持多劳多得,“他们挣得越多,我越高兴。”

  创业前几年运营得非常辛苦,为了养活这家企业,慢慢做起来,王红琼和丈夫想了很多办法,受了很多煎熬。“创业难,守业更难,如果在2014年我没有拿到校服资质的话,肯定都关门了。”王红琼说,年年亏损,加上订单客源不固定,经营更加困难,最高峰的时候贷款了200万。

  转机 活少待遇好 为留守儿童留住亲人

  幸运的是,在金堂县总工会,竹篙镇政府等部门的扶持下,她寻找到了一条新的出路。2014年,通过一步步申请,王红琼取得了省教育厅学生装定点生产企业的资质,这意味着她可以参与招标竞争获得更多的订单。随后,巴中、攀枝花、绵阳等地的订单源源而来。在2018年,创业11年的王红琼终于还清了所有贷款。

  客源固定了以后,现在王红琼主要是为了解决就业。目前,工厂已发展到了70多名员工,其中百分之九十都是家庭妇女。“家门口上班,时间短,挣得又多。”很多老乡知道厂里有这种待遇,原本出去打工的现在都回来了,厂里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员工以前都是在外务工。

  3月6日,在工厂门口,记者看到一块招聘广告,上面写着招聘电脑车工,计件工资,月薪可达三千至五千元。王红琼说,工厂的工资并不比城里低,高的还能拿六七千,而且家里开销更小,总体收入更高一些。

  工厂走上正轨,王红琼准备扩大规模,提供更多的岗位给乡亲们,希望他们留在家乡,留在孩子身边。不过,当工厂规模扩大后,现在的工作模式还能继续下去吗?王红琼想了一个办法,一厂两制。整体管理和其他大厂一样,如果愿意正常上班,全勤、加班费这些都有,如果有事情耽误可以灵活处理。

  工作时间灵活 接娃娃可提前下班

  38岁的张兴树在制衣厂干了五六年,问及当初为何选择到这里工作时,她毫不犹豫地回答:“为了娃娃!”年轻的时候张兴树便去了广东打工挣钱,女儿从小交给母亲照顾,自己和丈夫隔一两年才回家一次,过几天又返回广东。逐渐的,女儿开始对他们变得很疏远。“老大和我们陌生得很,回来连爸爸妈妈都不得主动喊一声。”

  张兴树觉得,和在广东打工比起来,这里自由很多,还可以照顾孩子。以前孩子读幼儿园要接,跟王姐说一声就去了。现在孩子读四年级了,通常早上把孩子送到学校后才来上班,下班也没有固定,有事就早点,没事就晚些。“

  儿子一句话触动她心坎:“妈妈,你不出去打工可以吗?”

  3月5日, 一部由成都市总工会出品的微纪录片火了,故事中的主角正是王红琼,她回到家乡创业,为的不是赚钱,而是希望让让留守儿童少一些,网友们纷纷被其感动。

  王红琼的制衣厂,开在金堂县竹篙镇上。3月6日中午,她忙着为儿子张罗午餐:“不好意思,稍等一下,我给儿子煮一碗面。”王红琼有一对双胞胎儿子,因为都在部队,平日见面机会不多,儿子特意留在家中陪她过完了48岁的生日,转天又要离开。“现在很难得为其做一顿饭,小的时候他们就特别羡慕同学的父母在家,可以给他们做饭吃。”

  1988年,才17岁的王红琼从竹篙镇到广东东莞一家皮具厂打工,一待便是7年,期间结了婚,生了娃。夫妻俩带着一对双胞胎在异乡,孩子生活读书十分不便,1995年决定回到成都一家校服厂工作。很快,孩子到了读小学的年纪,却因为户口问题不得不送回老家,由孩子的外公帮着照顾。王红琼心里一直牵挂着孩子,每隔一两个月会请假回去一趟,那时没有高速,要转好几趟车、花上半天时间才能到家,当天回来第二天就走。

  尽管如此,孩子还是有些抱怨。触动王红琼心坎的是,有一年五一劳动节放假,她回来了几天,母子仨坐在一起吃饭,儿子小心翼翼地对她说:“妈妈,我跟你商量个事情,你就不出去打工了,可以吗?”儿子说常常看到一些同学的父母在本地做点小生意,每天回家父母给他们做饭吃,他们很羡慕。

  接着,儿子还帮她设计可以做哪些生意,卖苹果,卖糖,卖农药,方方面面都想了。王红琼知道,孩子看似天真的话语却透露他们心中对父母陪伴的渴望,她说:“有机会我就回来做生意,陪你们。”

  / 当地政府 /

  企业“人性化”工作模式 有助于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留在家乡创业就业,不仅收入有了保证,还有助于解决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竹篙镇事业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夏逢利给记者介绍了一组数据,在上世纪90年代,全镇80%左右的居民选择外出务工,主要集中在广东。从2007年后,大力发展乡镇经济,政府也开始引导大家返乡创业就业,截至2019年1月,竹篙镇返乡创业的小微企业从6家发展到49家,可提供2000个工作岗位,自己做生意的个体经营者从400余名发展到2000余名。

  谈及大家纷纷返乡发展的原因,夏逢利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第一,自身在外打拼后创造了一定经济基础;第二,当地的经济建设发展需要,有了商机;第三,有一定资源,在外务工积累了技术和渠道;第四,更加注重孩子的教育和对老人的照看。

  王红琼工厂模式适合推广吗?能否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我们镇上大部分企业的上班时间,都考虑了孩子读书的因素,切合当地实际来定。”夏逢利说,目前竹篙镇的小微企业基本都是“人性化”工作模式——方便照顾家人,灵活上下班。通常早上七点半到八点,下午五六点钟下班,通常晚上不加班,下班同时把娃娃接回家;要是家里面有紧急事,都可以批准。

  同时,政府也十分希望在外务工人员回来,一方面当地企业有发展需求,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回来可以解决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他们长期在外地务工,无法照顾孩子,孩子成了留守儿童,缺少关爱的同时教育也会有一定影响。”在今年春节,竹篙镇政府组织当地25家企业及园区办了7场招聘会,提供岗位2000个。“现在家门口就可以工作挣钱,就不愿意去省外。”夏逢利说。(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张肇婷 摄影记者 张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