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部传媒网

县委书记王华:打开思想解放“总开关” 吹响脱贫攻坚“冲锋号”


  榆林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吴堡县委书记 王华

  市委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优化环境”大讨论,聚焦当前突出矛盾积极推进十大战略问题研究,其目的就是在各级领导干部中开启一场“头脑风暴”,引导大家运用战略眼光和系统思维审视自身工作实践,勇于打破习惯做法和主观偏见的束缚,以思想破冰引领行动突围,以观念更新推动转型创新。大讨论既解决“干什么”的问题,又研究“怎么干”的方法,既培养攻坚克难之“胆”,又涵养科学发展之“识”,是新形势下加快追赶超越、决胜全面小康的思想发动,也是贯彻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实现“三大目标”的路径探索,必将对榆林改革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吴堡作为吕梁山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县,打开思想解放这个“总开关”,用新观念的“洪流”冲刷积习旧貌,对于提振干部精神状态、优化县域发展环境、加快推动资源禀赋和人口人文优势向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转化,都具有现实针对性和重大实践意义。

  大讨论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能否进一步理顺发展思路、解决发展难题、优化发展路径。当前,吴堡在册贫困人口占农业人口比例仍高达14.6%,贫困问题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难题和最大的县情。大讨论开展以来,吴堡围绕“如何把脱贫攻坚与‘四化同步’有机结合起来”“如何在脱贫攻坚中抓住发展机遇、积极主动作为”等问题进行广泛讨论,努力探索以脱贫攻坚为总牵引,系统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子。为此,吴堡紧紧围绕2018年脱贫摘帽目标,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实战实用的超常规举措,破难题、补短板,以背水一战的决心和勇气向贫困发起总攻。

  调整补助标准

  强力推进扶贫产业发展

  坚持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解决贫困群众收入问题的主渠道,本着“提上限、扩领域”的原则调整产业扶贫补助办法,还将传统小杂粮种植、中药材种植、经济林改优改良等纳入补助范围,进一步丰富扶贫产业门类。注重扶持规模经营特色产业和整村推进主导产业,进一步提高种植和改良红枣、核桃、蚕桑、花椒、山地苹果等吴堡特色优生经济林的扶持标准,因地制宜、集中连片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长效增收产业。大力推行“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和“电商+加工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把发展股份合作社作为“三变”改革的主要抓手和载体,引导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将土地、经济林和财政产业扶持资金折股量化,由合作社集中代管、直接经营,或是以集体名义参股经营工商企业投资的农业产业、加工销售、乡村旅游等实体项目,通过股金分红和吸纳就业带动群众稳定增收,逐步走出一条帮扶带富的路子。

  创新激励机制

  鼓励贫困群众自力更生

  着眼于引导贫困户增强自身“造血”功能,专门制定脱贫鼓励激励政策,对通过产业扶持实现脱贫并主动申请退出的在册贫困户,给予一定数额的奖励资金,用于扶持其发展产业、扩大生产。与此同时,积极推进以“诚孝俭勤和”为主题的新民风建设,评选表彰全县自强脱贫模范并给予重奖,向社会征集“接地气”的脱贫自强群众语录,广泛张贴刷写,并支持老年艺术团自编自演弘扬脱贫攻坚正能量的文艺节目在全县巡演,着力营造“脱贫光荣”“安贫可耻”的浓厚社会氛围。

  突出党建引领

  强化脱贫攻坚组织保障

  创新推行脱贫攻坚考核鉴定制度,凡参与扶贫的包片、包村干部和第一书记、联户帮扶干部,如涉及提拔任用都要先考核鉴定其扶贫工作情况,量化打分不合格的暂缓调整使用,“一票否决”的在脱贫攻坚期不予调整。将“三项机制”灵活运用到脱贫攻坚一线,切实激发扶贫干部的主动性和责任感。着眼于整合扶贫工作力量,由县委给各镇派出扶贫工作团,包镇县委常委担任团长,统筹管理省、市、县下派的驻村、包村帮扶干部。从2017年起连续三年,每年在本县高校毕业生中选聘20名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或村主任助理,表现良好的可选任为村“两委”正职,逐步培养造就一支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农村基层干部后备队伍。

  抢抓政策机遇

  整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充分发挥吴堡新农村建设基础扎实的优势,用足用好中省市扶贫政策,加快补齐自来水入户、村主干道和入户硬化路建设、光纤网络进村和动力电供应等要素保障短板,全力推动“十位一体”(集雨场、集雨窖、沼气池、菜园、卫生厕所、畜圈、太阳能、洗澡间、宽带、路灯)和庭院经济相结合的生态经济型美丽乡村建设由集中连片向全域覆盖拓展延伸,着力打造全市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县。坚持把村容村貌整治列为贫困村脱贫退出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注重将改善农村居住环境与实施全域旅游战略相结合,以沿黄公路和景区周边的美丽乡村示范村作为建设重点,让群众真切感受到生活环境的变化和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

  优化整合资源

  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

  坚持以创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和“双高双普”县为总抓手,加快建设义务教育学校共同体。按照“一村建站,联村服务”的思路,新建中心村标准化卫生室34所,采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配齐乡村医务人员,全面推行分级诊疗制度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确保公共卫生服务全覆盖。以农村日间照料中心为载体,大力推行“居家养老”模式,认真总结推广“六个一”新型农村社区(每个中心社区建立一所幼儿园、一个卫生服务站、一个便民服务点、一个便民超市、一个文体活动场所和一个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试点建设成功经验,按此标准每年新建3个中心社区,逐步解决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缺失问题。同时,对人口多、居住集中、有发展基础的中心村,参照新型社区建设标准,按照“需要什么服务就提供什么服务”的原则完善生产生活服务设施,不断扩大社区服务面,努力让群众享受改革发展带来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