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部传媒网

【农民丰收】陕西商南县清油河镇团坪村:大山里酿出“致富蜜”


“刘师傅,这装好的蜂蜜不用称吗?是每瓶二斤吗?”

“不用称,我们反复试验过了,这一瓶装满是二斤一两,我们只管往满处装就行,绝对保证每瓶重量在二斤以上,这也是为了生意能够做得长久,眼光要放长远点!”这是笔者见到刘志朝后的简单对话。

刘志朝在采蜂蜜 李潇 摄

11月21日一大早,笔者一行来到商南县清油河镇团坪村二组高山野生蜜蜂养殖大户刘志朝家中,只见刘志朝和妻子正忙着把前一天熬出来的蜂蜜分装到瓶子里。不久后,他们夫妻二人一边准备上山收割蜂蜜需要用的器具,一边叮嘱笔者上山需要注意的事项。

收拾好行装后,刘志朝夫妻开始“翻山越岭”。

今年50岁的刘志朝养殖蜜蜂有8年时间,从一开始的几箱到现在的100多箱,从养蜂新手到现在的养殖大户,从蜂箱的选址,如何引来蜜蜂,被蜜蜂蜇了怎么处理,如何割片、熬蜜……其中的艰辛,刘志朝一言难尽。

把蜂片放入锅里,用小火熬制。李潇 摄

养殖蜜蜂的过程中,刘志朝遇到的困难也是接踵而至。前几年,他家里的经济条件差,好在有县、镇、村各级部门的大力扶持。经过农业技术部门的专业培训,刘志朝的养殖技术逐渐成熟,现在年产土蜂蜜150多公斤,每公斤能卖到160元。刘志朝依靠野生蜜蜂养殖,日子过得甜甜蜜蜜。

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上攀爬了1个多小时后,刘志朝来到第一个蜂箱处,位于半山腰处的大石板下面。刘志朝说:“最远的蜂箱放在离家七八公里开外,前几天已经收割完了。这些是距家近的地方,也就三四公里,相对来说路也好走。一年虽说只割一次蜂片,但是每个月都会上山一次,把蜂箱打扫干净。蜜蜂特别爱干净,每次检查完所有的蜂箱,至少需要一周时间。”说完,他一边戴防护面罩,一边叮嘱大家做好防护措施后,就开始忙碌起来。

刘志朝的妻子拿出一把晒干的艾草,点燃后放进喷烟壶中,然后顺手递给了刘志朝。刘志朝麻利地对着蜂箱周围喷了几下,把周围的蜜蜂熏走,以防蜜蜂伤人,但这样并不会伤害到蜜蜂。接着,刘志朝轻轻打开蜂箱门,一边仔细查看蜂群情况,一边娴熟地用刷子给箱底、箱壁做清洁。随后,他从包里拿出一把刀,小心翼翼地从蜂箱上割下一列蜂片,再用刷子“清扫”蜂片上面的蜜蜂,然后将蜂片装进桶中,这样一列蜂片就成功取出来了。

刘志朝夫妻展示包装好的蜂蜜 何昕 摄

刘志朝一边取蜂片,一边介绍:“天气太热、太冷或者雨水多时,野生蜜蜂都不太产蜜,所以蜂箱位置要选择在能够遮风挡雨的大石头下面。在取蜂片时,如果蜂片上面粘有蜜蜂,这样熬出来的蜂蜜不易保存。每个蜂箱只能取一半蜂片,因为冬天花草少,蜜蜂没有食物,剩下的一半,要留给它们过冬食用。”

半个小时左右的工夫,刘志朝就完成了一个蜂箱的取片工作。收拾好行装,他和妻子就匆匆忙忙地赶往下一个蜂箱。

11月26日,笔者再次来到刘志朝家,只见在干净整洁的厨房里,刘志朝正把从山上收割回来的蜂片放在锅里熬制。他一边搅动,一边说:“今天天气冷,割不成蜂片,就在家里熬蜂蜜。这需要小火慢慢熬,火大了容易煳,坚决不能沾水、油等物质。等蜂片全部融化后,花粉就会飘浮在面上。第一遍先把花粉捞出过滤,然后再用细纱布过滤蜂蜜里面的残渣,这样过滤出来的蜂蜜放凉后就可以包装了,这放在阴凉处保存8年或者10年都没问题。一斤蜂片能熬七八两蜂蜜,花粉残渣可以继续熬出来制作成黄蜡,可以卖到12元1斤。”

“团坪村处于山区,植物种类繁多,环境优越,蜜源丰富,生产出的土蜂蜜天然、绿色、健康。目前,全村养蜂的农户共100多家,去年一共收割了6000多斤的土蜂蜜,收入达到40多万元。因所采的蜜源为百花,所以其产出的土蜂蜜营养丰富,口感也更香醇,很受消费者的青睐,每年都是供不应求。”团坪村党支部书记朱先锋说。

刘志朝夫妻分装蜂蜜 何昕 摄

采得百花成蜜后,百姓辛苦生活甜。近年来,团坪村因地制宜,充分发挥生态优势,积极探索林下产业发展新路子,通过养殖野生蜜蜂促进生态环保,把养蜂产业作为全村特色产业,实现蜂农持续增收致富,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形成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逐渐走出了一条绿色、有机的产业发展道路,让蜂箱成了“绿色提款机”,成就了蜂农的“甜蜜事业”。

据商南县委宣传部驻团坪村第一书记程继勇介绍:“近年来,商南县委宣传部先后多次邀请养殖技术方面的专家深入团坪村开展培训或技术指导,及时了解蜂农在养殖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并第一时间找出解决方案,有效提高了蜂农的养殖技术水平。下一步,商南县委宣传部将利用自身平台优势,加大向外界宣传团坪村农家土蜂蜜等农特产品的力度,不断提升农特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拓宽渠道、扩大销量,不断带动农民步入致富快车道。”

“在商南县委宣传部和相关部门的大力帮扶和支持下,我们村人居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产业发展逐步壮大,村民的脸上也挂满了幸福的笑容。”朱先锋说,“下一步,团坪村将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招引本地创业成功人士回乡发展,依托刘家花屋红色教育基地,积极打造红色旅游地,建立红色文化博物馆。同时,进一步整合土蜂蜜等农特产品资源,强化技术推广、拓展营销方式,制作统一的包装,形成‘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打造品牌、统一市场销售’的模式,让小蜜蜂真正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好产业、乡村振兴发展的好‘蜜’方。”

作者:李潇 何昕 孔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