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防灾减灾日|农业防灾减灾小知识请查收
时间:2021-05-12 来源:新西部传媒网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没有止境,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日益增多,干旱、低温冻害、台风、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呈多发、频发、重发态势,而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的发生,对我国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重大影响。科学认识致灾规律,有效减轻灾害风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显得愈加重要。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2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提升基层应急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特整理农业防灾减灾知识如下,供大家参考学习。
01丨旱涝灾害及灾后农田管理措施
旱灾指因气候严酷或不正常的干旱而形成的气象灾害。涝灾指由于本地降水过多,地面径流不能及时排除,农田积水超过作物耐淹能力,造成农业减产的灾害。旱涝灾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
旱灾后农田管理措施:
1 利用好旱期非常稀缺的水资源,搞好麦田浇水,春天造墒、镇压提墒、中耕耙耢保墒及抗旱播种;
2 防虫,交替轮换用药,多种措施并用,科学控制虫害;
3 防衰,结合灌水增施速效肥料,追肥要“少吃多餐”并开沟浅施;
4搞好“一增”。即增措施、促产量。晚熟玉米人工授粉,可促进多结籽粒;水稻后期巧用肥水,能减少秕粒,显著增产;大豆喷施三碘苯甲酸,可增产4.5%-7.8%。
涝灾后农田管理措施:
1疏通沟渠,开挖田间排水沟、鱼刺沟,低洼区域实施强排,确保排灌畅通;
2对受淹旱粮作物,及时排水和中耕,做好防虫,增施肥料,特别是速效氮肥,使植株迅速生长;
3对倒伏作物,在植株尚未形成新根前扶起,并边培土边施肥,促使新根迅速下扎,每亩可施用7-10公斤钾肥,增强抗倒能力;及时选用对口农药防治病虫害。
02丨雹灾及灾后农田管理
雹灾是夏季常见的一种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威胁极大。作物遭受雹灾后,一般不要轻易改种其他作物,只要管理及时、措施得当,仍能获得收成。玉米苗期遭受雹灾,只要生长点未被砸坏,一般不要轻易翻种,而应及时采取中耕破板、划锄提温、追肥速效肥、科学整枝、及时防虫、移栽等补救措施,加强田间管理。绝产地块及时翻种。
03丨低温冷害及高抗低温冷害的主要措施
低温冷害是指农作物在生长季内因热量不足或温度下降到低于当时作物所处该生长发育阶段的下限温度时,作物的生理活动受到了障碍而导致减产的现象。分三种类型冷害。
延迟型冷害
指作物在生育期中长时期受持续低温影响,致使作物发育不良,生育期延迟拖后,成熟不充分,秕粒增加,千粒重下降,造成减产,人们常称“哑巴灾”。
障碍型冷害
在作物生殖生长阶段(即作物生长旺盛期)的冷害称作障碍型冷害。
混合型冷害
若延迟型冷害和障碍型冷害同时出现,则称为混合型冷害,会给作物整个生育过程带来较大损害,给农业造成较大幅度的减产。
提高植物抗低温冷害的主要措施:
1 田间浇水,改善田间气候条件,抗御低温及寒潮侵袭。
2 提高植物的抗寒性,另一方面是控制不利气候条件。首先要做到及时预测预报,了解不同季节月份气候变化规律,做到对春季低温冷害进行及早预防;另外应在对低温冷害敏感的作物上引进优质、早熟、抗逆性的良种;
3 加强中耕,多铲多趟,及时深松,实现散寒增温;四是从种开始,在每个环节上都要标准化作业,力争培育出大田优质群体。
农业生产面临着多种自然风险的考验,增强农业生产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不但要要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要不断强化科技支撑作用,从育种、栽培到植保等领域,加强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抢占科技制高点。做为新时代的农职人,更应该牢记使命,更加自觉地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学习防灾减灾知识,不断提高防灾减灾意识,磨砺农业技能,在自然灾害来临时能主动应对、科学处置,能够为我国农业发展出一份力,尽一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