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财经大学:近千教工付款8年住不上新房
时间:2019-06-28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11年的团购房,8年之后开发商竟仍未交房,近千名教职工把钱交给了开发商,很多人从单身等到生娃、从在职等到退休,每月交着房贷、交着房租,却不知道什么时候能住上自己的房子。
内蒙古财经大学多名教职工日前向记者反映8年等不到新房。此事给购房教职工带来哪些影响?原本的“民生工程”,为何成了“闹心工程”?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日前对此进行了采访。
8年住不上新房,烦心事一个接一个
37岁的教师小包(化名)2010年在内蒙古财大参加工作,当听说学校组织团购房时,她立刻决定报名。“我选的是135平方米的户型,想要这个户型的人很多,我入职晚,排在了第249号。”小包说,2011年7月,家里东拼西借拿出16万元首付款,剩下70%的房款通过贷款解决。
“交钱时说2013年8月31日交钥匙。”小包说,“交钱8年了,我都结婚生娃了,新房连影儿也没有。”现在,小包每月还贷近2000元,每月房租也近2000元,“我们2016年才把首付款中借来的钱还清,日子一直紧紧巴巴。”她气愤地说,“要是真住上新房了,累点儿也高兴。但现在啥也没有,真是白遭罪。”
48岁的老高是学术骨干,他一次性缴纳了购房款的80%,这笔投入耗尽了他几乎所有积蓄。由于交房时间一推再推,8年来,在同事眼中,老高租房就像“打游击”,三天两头搬家。“房价涨,房租也涨,没办法,哪儿便宜住哪儿呗。”老高唉声叹气地说。
记者采访了解到,随着当年这批青年教师结婚生娃,新的麻烦不断出现。
“我孩子落不了户,这可把我愁坏了。”今年刚刚有娃的教师小巴(化名)愁眉苦脸,“我户口在学校集体户上,孩子落不到这上面。媳妇户口又远在另一个地级市的农村老家。”小包也遇到类似问题,她说,眼看孩子就要上小学了,无法落户让她的孩子面临无学可上的窘境。
一些青年教师表示,他们当年购房大多属于刚需,很多人掏完首付款已无力再购置另外一套房子。现在不仅每月房贷、房租让他们压力山大,越来越多的新问题让他们不胜其烦。
购房的退休教职工也情绪很大。62岁的退休职工老焦(化名)说,他当时交了80%的房款,共计40万元,“当时是想着改善一下居住条件,没想到成了件麻烦事儿。”老焦拍着桌子说,“有一些购房的退休教职工都去世了,也没住进这个新房子里,你说这开发商坑人不坑人?”
“一年推一年,不知道啥时是个头?”
据购房教职工介绍,这个团购房项目从2012年就陆续出现停工的情况,2015年、2016年几乎全年停工。目前工地又是半停工状态。
记者近日来到工地看到,小区各楼主体已建完,但外立面、窗户、电梯安装、水电暖气碰接、小区绿化硬化均未完工。
一位学校退休职工说,据历次由政府、学校、开发商、购房代表出席的协调会上了解的情况,学校共有1900多名在职、离退休教职工参加团购。在等待交房过程中,不断有人转手卖掉房源,目前剩下的大概还有近900名在职、离退休教职工购房者。
购房的教职工表示,交房时间一年推一年,“真不知道啥时候是个头儿!”2011年,学校教职工的团购价约为每平方米3800元左右。小包说,结合当时的区位环境条件,这个价格还算可以。
但在等待交房的8年多里,呼和浩特市的平均房价,已从当年的每平方米5000元涨至目前的1万余元,对当年付款的教职工们而言,尚未竣工的团购房成了名副其实的“鸡肋”:住不上,卖不掉;同样地段的毛坯房均价已涨到八九千元了,错失当年低价购房机会的一些青年教职工们只能“死等”。
付款8年为何难交房?
为了解该项目有关情况,近日记者向内蒙古财经大学、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政府致函,但截至发稿仍未收到正式答复。随后,记者采访了开发该楼盘的内蒙古联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经理余久铸。
他坦言,这么多年没如期交房,特别是一些购房业主出现种种困难,他深感歉意。至于原因,他表示,股东以前都不是做房地产的,当年看好大趋势选择房地产开发,但进入之后才发现跟想的不一样。
记者了解到,联发公司2011年与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政府、土地收储中心签订三方协议,约定由该公司开发财大团购房楼盘所在地块。但直到2017年,该地块的土地使用权证才办理完结。
期间,该公司无法用土地正常贷款,数年间不仅地价上涨,时间成本、运营成本也让该公司不堪重负。“但无论如何,客观上是我们没按期交房,业主的批评我们都接受。”余久铸说,现在政府部门积极协调,他们也在努力让业主恢复信心。
据余久铸介绍,目前该楼盘还剩余约10%工程量,公司已开始与第三方合作,准备把该项目进行重组托管。“如果一切正常,预计A区9月、B区年底可在工程上满足交房条件。”
据参与该项目重组托管的第三方公司有关人员介绍,他们具有解决类似“困境地产项目”的成功经验。他认为,各方应加强沟通,互相寻求最大公约数,这样才能快速、平稳地解决问题。
如何避免重蹈“困境地产”覆辙?
一个原本看好的楼盘,最后却一步步成为“困境地产项目”。长达8年的时间里,业主、企业、政府全都为此而闹心、费心、操心,各方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最后却没有一个赢家。
如何避免重蹈“困境地产项目”覆辙?有分析认为,规范的市场、规范的企业、规范的行为是避免这种困境的最好出路。
内蒙古党校政治学教研部教师屈博说,此前房地产市场火热的时候,一些地区出现了很多乱象,开发商一哄而上抢项目,地方政府头脑发热“打保票”,很多楼盘未批先建。
一位房地产开发企业负责人说,市场火热的时候,监管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大家“先上车后买票”,但等开发热度降下来了,资金层面遇到问题了,企业想“下车”已经下不来了,不少“困境地产项目”就是这样出现的。
屈博以及一些多年从事房地产开发的企业负责人认为,企业规范运营、政府规范监管共同形成规范的市场秩序,是减少类似“困境地产项目”的最好办法。屈博说,房地产市场事关国计民生,监管部门必须严格履职,企业必须规范做事,否则一旦出现问题,后果将会很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