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旅游 > 解读 >
分享
 

  西部新农人网讯 一、国外农业现代化的趋势

  国外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方式大多采用集约经营的经营方式, 集中表现为机械化操作和大量工业物资和能源的投人。集约经营虽然加速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但是集约经营的本身将自己引人了死胡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使产品中的物化劳动量大幅度上升,可能出现增产不增收;②使农业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增加, 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化肥使土壤的各种性能变坏, 农药的使用更是利害不分, 玉石俱损, 使未来的天敌被消灭;③生产资料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亿万年所形成的石油、矿产资源可能被人类在短期内享用殆尽。

  当然,由于各个国家国情不同,所以每个国家在农业发展方式方面也有不同的特点。日本,同我们中国一样, 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因而日本很重视土地生产力的提高,通过高投入高产出的方法来谋求高产。英国非常重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为了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英国在全国各地都设立了农业技术训练中心, 大规模地、长期性地培训农业技术人员,力求用科学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德国在农业上提倡机械技术与生物技术同时并举。机械技术主要解决的是生产效率问题,因为德国的人力资源比较缺乏, 而生物技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单产。美国和意大利的农业主要走机械化的道路。这是因为他们人少地多, 而且国家财力雄厚, 但他们也很重视生物技术和其他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 谋求单产的提高。匈牙利在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同时, 非常重视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的研究和推广, 主要依靠良种的推广应用提高农产品的产出量。法国在农业上强调“更好地使用人力资源”。要求农业生产者要有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只有一定的专业技术人员才能获得从事农业生产所需的贷款及政府提供的各种优惠政策。

  尽管各国由于各自的条件不同,在具体做法上有一定的差异, 但在合理利用资源和积极推广科学技术这两方面是相同的。这也是世界农业发展方式的总趋势。中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国家, 虽然在机械化方面我们无法与发达国家并驾齐驱, 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劳动力和技术, 实行精细密集经营, 这样就完全有可能赶超他们。从这一点来说, 在迈向未来的征途中,发展中的中国与发达国家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

  中国农业正在朝着现代化的方向迈进,中国农业实现现代化也是历史的必然,然而,中国农业现代化是什么样的发展方式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王征兵:中国农业现代化模式——精细密集农业

  二、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方向

  由于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国情不同,所以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式必然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农业最突出的特点是农业劳动力多,户均耕地面积较小,在短时间内难以实现规模化经营。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15年,全国乡村人口6.4亿,其中农业劳动力2.9亿,务工农民2亿(进城者约1.2亿),从事私营和个体企业者0.4亿。据专家预测今后每年大约有600万农民从农业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再考虑到农村人口本身的增长因素,2030年农业劳动力将减少到2.1亿,2050年农业劳动力减少到1.5亿。假设我国能够一直坚守18亿亩耕地的“红线”,那么到2030年平均每个劳动力所占有的耕地为9亩,到2050年也只有12亩。也就是说,在未来50年甚至更长的时期内,1亿多劳动力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农业劳动力人均10余亩耕地、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仍为3-5亩的状况是我们面临的基本现实。

  由于人均耕地较少,所以,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式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走大规模机械化的道路。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式应该是一种使用适量机械、主要依靠劳动力和生物技术的大量投入,提高单产水平和人均生产量,从而提高农产品生产总量和农民收入的新方式。我们把这种农业发展方式称为“精细密集农业”。

王征兵:中国农业现代化模式——精细密集农业

  三、中国农业现代化模式

  根据中国国情,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模式应为精细密集农业。

  精细密集农业,就是依靠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充分利用土地、光、热、水、气等自然资源,以及劳动力、技术、资金等社会资源,对农业进行精细的操作和密集性经营,从而有效地利用空间和时间,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农产品。

  精细,是针对我国农业劳动力充足的特点,对农业实行精细的照料和操作,对农产品进行精细的加工,以多投入劳动来谋求农田单产的提高和农产品的优质化。如,陕西省近年来通过采用苹果套袋技术使果农的经济收入提高到原来2-3倍。陕西山阳县推广的核桃高接换头技术,使核桃的产量和品质都得到了提高,每亩纯利润翻了几番。黑龙江讷河县通过改进种植方式取得显著成效,如李章、董明、梁衍效在其文章“改进种植方式提高农业效益”中描述的:①小麦种植由一次播种改为交叉或错行重播,提高经济效益43.9%;②大豆种植由“羊拉稀”改为30公分平播,提高经济效益50.6%;③水稻种植由“漫撒子”改为早育稀植,提高经济效益近3倍;④甜菜种植由直播改为纸筒育苗移栽,提高经济效益24.8%;⑤瓜菜种植由露地栽培改为地膜覆盖,提高经济效益3.3倍。

  密集,是针对我国人均耕地少的特点,我国人均仅一亩多地,依靠规模经营增收,个案是可以的,但从全局来看短期内很难实现,因为只有农村人口大量减少,剩下的人才能实施规模经营,而农村人口在短期大量减少是不可能的。那么,在人均一亩多地上,如何增收呢?除了进行精细操作外,还需要在这一亩多上增加生产内容,提高产出量。如2010年3月1日《经济日报》“再识一亩地”中描述的“红薯挂在空中,丝瓜长在各种规格的水管里,菠菜在墙壁上生长,草莓立体栽培”,同样的一亩地,由于生产内容的增加,产出量比原来多了好几倍。陕西省礼泉县一农户在专家的指导下,地表之下先挖坑栽培天麻,覆土后的地面,种两茬蔬菜,空中是葡萄葡萄架。由于内容的增加,同样一亩地,产量和收入都成倍增长。密集,既包括向空间的伸发,也包括时间的紧续。向空间的伸发,从竖的方面来说,指的是立体分层经营;从横的方面来说,指的是农业应向可以利用而尚未利用的滩淤、荒山、荒坡和家庭院落伸发。时间的紧续,就是充分利用生长期和光照。既然我们不能任意缩短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也不能将一年的时间任意延长,那么,我们只有在有限的时间里,合理而有效地安排农作物和其他农事活动。如在上茬作物未收获时,下茬作物已经种上了,以免两茬作物之间有时间间隔而误了生长期。如陕西省汉中市通过此种方法,将蔬菜由一年的三至四熟提高到五至六熟。时间紧续就是提高复种指数,实质上是更有效地利用了时空。

  四、发展精细密集农业的经济学依据

  (一)异量投入产出原理

  所谓异量,是指投入产出差异很大的变量,也就是要求投入微量或相对的微量而产出巨量或相对的巨量。

  国际之间及国内各地区之间的贫富差异现状,是社会制度及历史发展诸因素所造成的。但直接由生产力水平看,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科学技术进步的程度。科学技术首先决定了人们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对农业生产规律的理解和整个农业生产的状况。人们提高自身素质和掌握的科学技术水平是无穷尽的。现在已经做到了用微量或相对的微量的投入取得巨量或相对巨量的产出。例如新产品玉米浸种剂,每亩地的种子只用一包,费用3角,而能使产量提高一百斤。其投入产出比约为1比100 。这是异量投入产出原理的最好实例。

  异量投入产出理论为精细密集农业奠定了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向精细密集农业发展是可能的也是必然的。精细密集农业虽然扩大了农业生产对各种要素的需求,但异量投入产出原理说明了技术要素比物质要素的作用更大。因而,在农业生产中应尽可能多使用技术要素。

  (二)绝对收入原理

  绝对收入原理是指在劳力、资金、物资的投入上,人们只关心最后的收入量,只要能增加最终收入,就愿意继续投入。

  显然,这反映的是自给自足经济或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情况。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是不会出现这种现象的。因为人们追求的是利润,而不是一般的总收入.没有利润的生产是不会有人投资的,无利润就要破产。但在自给自足经济或商品经济尚不发达时,生存的本能使人们把最终收获放在首位,而不计较成本得失。人们首先关心生产了多少,是否能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不会首先关心自己投入了多少。所以成本与利润的概念是模糊的。狩猎时代人们关心的是一定要抓获猎物以维系生存,而追逐和搏斗,流血和汗水,只有在捕获到了猎物后才能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不会有人会因猎物耗费了过多的劳动而深感懊悔。无论为此耗费了多少,只要最终捕获了猎物,都会感到万分幸运。在漫长的自给自足经济时代,绝对收入原理一直在起着作用。而商品经济还不发达时,绝对收入原理依然反映时代和指导时代。当前我国的粮食生产,如果把劳动报酬考虑进去,往往是利润微薄甚至出现负值。但农民仍然要从事粮食生产,因为难以找到其它行业的就业机会,就比较利益看,种粮仍然很实惠。而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的目的首先也是自给,是自己的生存需要。人们只关心最后的收成和一年的温饱。由于种粮的目的和种粮的机会成本十分低下而使种粮的盈利问题几乎不是问题。我国的粮食生产出现徘徊或小幅度的回落,反映的正好是自给性农业生产力低下的落后性波动,但不会出现大的回落(自然灾害除外),反映的仍然是自给性农业的特点:非市场性的稳定。

  在贫困山区,养“长寿猪”的现象是普遍的,也是不奇怪的。如果计算这些猪的多年投入和预期产出,必然是亏损严重。但人们关心的不是投人了多少饲料和劳动,而是在恰当的时候可以食肉,在最需要钱的时侯可以出售。猪是自己财富的贮存形式而不是商品经济意义上的投入产出活动。

  绝对收入原理既然因商品经济不发达而在我国农村经济活动中普遍存在,那么我们就应该因势利导而充分予以利用。

  可见,由劳动力的闲置变为投入,由大量农副产品的可再加工看,精细密集农业的发展是可能的,且为最现实的选择。尽管劳动因此而增加的收入可能是微利或无利,但总是增加收入,而社会财富的增加将更为显著。绝对收入原理为劳动力要素的增加提供了机会。

  (三)劳动无成本原理

  劳动无成本原理,就是在农业生产中不计算或不考虑劳动成本,并且只要劳动的增量能带来收入的增量,就愿意继续投入劳动。

  劳动无成本原理与绝对收入原理的区别在于:劳动无成本原理只是在农业生产中不考虑劳动成本,而绝对收入原理则不考虑一切投入的成本。二者的共同点在于:只要有收入的增量就愿继续投入。农业生产中,种植业更多地符合劳动无成本原理,因为这里只是不考虑劳动成本,至于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等生产资料的投入费用农民还是考虑的,并常以此作为盈亏分析的依据。而养殖业,特别是养猪、养鸡,更多地符合绝对收入原理,因为在这里农民几乎不考虑投入,只关心最终收入。

  劳动无成本原理是自给自足经济和劳动力过剩的产物。在自给自足经济条件下没有计算成本特别是劳动成本的必要,而劳动力的闲置,使大量劳动力一文不值。既然没有可能去创造财富,这些劳动力的机会成本就只能等于零。崇尚勤劳的惯性和改善生活的本能促使人们只要能获得收入的增量就愿意投入劳动,而不敢去计较报酬的多少。

  当城市刚刚为农民提供了一点薪低活苦的就业机会,就立刻引起了数百万农民对城市的冲击,虽然城市所能容纳的农民是极为有限的,但对每一个农民来说谋求职业的机会是相等的,都想获得机遇。最后必然是更多的农民无可奈何地退回去。但当他们再一次看到或听到就业机会来临的时候,更大的“盲流”群会更加激烈地争夺机遇。劳动力的机会成本为零,何妨一试、再试。这就是“盲流”产生的深层原因。

  如对农业进行精细密集经营,而且只要经营恰当,务农收入就是比进城收入低,但总是有收入,而风险明显也低,相对说,技术易学,生活开支低。故使劳动力截流于农业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劳动无成本原理正好为我们引导农民进行精细密集经营提供了一个契机。

王征兵:中国农业现代化模式——精细密集农业

  五、中国农业现代化模式转向精细密集农业的意义

  精细密集农业是根据我国人多地少的特点提出的。可以将我国人口劣势变成优势,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土地找到出路, 并且利用下基层的大学生作为科技传播和推广的中坚力量, 促进科学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主要依靠劳动和技术(当然还有一定量的资金)的投入,求得单位面积的高产及产品的优质化。

  精细密集农业的实质是通过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丰富农业生产活动的内容,扩展农业生产的空间,并以此来容纳更多的劳动力和提高土地生产力。

  精细密集农业是根据中国国情提出的新型农业发展方式。它是中国具有特色的农业发展方式,因而也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走精细密集农业的发展方式,一是可以为更多的劳动力在土地上找到出路;二是把充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推向新高度;三是为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和推广提供新需求;四是通过增加新的农业生产活动内容,扩展农业生产活动空间,为社会提供种类繁多、数量充足的农产品。

  精细密集农业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当然,精细密集农业的产生有其历史条件。随着非农产业的发展, 部分农业劳动者必然要转移到非农产业的发展, 使农业上的劳动力相对减少, 绝对减少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国家将有力量对农业进行较多的投资科技的重大突破, 有可能使农产品相对人口变得极大丰富。此时, 人们渴求的将不再是农产品最大化, 而是生态环境优化。这些条件的变化, 将使精细密集农业为更新的农业经营方式所替代。但精细密集是中国农业现阶段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正确选择。

责任编辑:农人

相关阅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