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的开放性提升了整个社会的透明度,社会分化、阶层固化、族群对立等转型期社会矛盾清晰地展现在舆论场。公众在诸如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困惑和诉求不断,网民对自身境遇和社会现实进行思考和发声,参与讨论的同时又对改变现状深感“无力”。“网络恶搞”以其“剑走偏锋”的解构和“嬉笑怒骂”的诠释风格,不仅迎合了人们的传播心理,还使受众思想处于浮躁和浅接受状态。“激动的舌头”加上“好奇的耳朵”,化作若干个“一键转发”,促进了“网络恶搞”等现象的裂变式传播。
“网络恶搞”传播的过程,其本质是一个信息双向甚至是多向流动的过程。一部联网智能手机在手,不仅让公众“掌阅天下”,更容易让公众“点评天下”,便捷传播和共享传播在无形之中加强了社会思潮的传播效果。一旦事件与事件、话题与话题之间具有相似性或某种联系,舆论风向就会主动向曾经的重大热点回溯,带动“舆论回潮”,推动网民“态度协同”到“行为协同”的转变。故此,了解“网络恶搞”的主要搞法,不仅可以反向解构其制作和传递全过程,还有利于提高我们驾驭“网络恶搞”的能力,远离低俗的恶搞内容。
西部新农人网讯;1、网络恶搞之再编;
再编是某种结构、形象的复制与翻版,在亚文化创制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甚至为主要的创作形式。再编有三个独有的特点:一是创制来源倾向知名度高的经典作品及网络时兴文本,主要在已有文本(包括文字、绘画、图片、影像等)的基础上改编、颠覆;二是表达方式比较夸张,多运用戏仿、拼贴、夸张等手法进行解构、重组,造就出极其搞笑的特殊效果;三是政治性比较突出,在再编传播的过程中,受众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在模拟、戏仿和反讽中获取文化解构的快感,以其内容的新颖性、思想的叛逆性引起人们的反思和共鸣。
例1:2006年,胡戈根据陈凯歌执导的电影《无极》改编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便是其中的代表。《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是中国大陆自由职业者胡戈创作的一部网络短片,其内容重新剪辑了电影《无极》、中国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栏目《中国法治报道》以及上海马戏城表演的视频资料等。影片上映于2005年12月28日,对白经过重新改编,只有20分钟长,无厘头的对白,滑稽的视频片段分接,搞笑另类的穿插广告。在网络上,《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下载率甚至远远高于《无极》本身。
例2:对于经典文本的改编(改编版《敦促武汉路桥ETC“投降”书》等),对于经典文学的串改( 改编版《孔乙己》等等) ;对于经典绘画的涂抹、恶搞( 搞笑版《蒙娜丽莎的微笑》等等) 。再编除了在经典之作上的改编颠覆之外,网络时兴文本也是主要创制来源。如对于流行歌曲歌词的串改、对于芙蓉姐姐的二次恶搞、对于影视作品( 电影为首) 的翻拍,等等。
2、网络恶搞之杂糅;
再编和杂糅,都是对传统和经典文本的颠覆和再创造,在搞笑娱乐的同时,希望得到主流文化的关注和认同。但杂糅不同于再编,原因有二:一是杂糅的技术属性较高,表达方式综合了文字、图像、影像、声音等多媒体手段,将一些互不相干的事件、人物、言谈、行为等元素剪辑、移植、拼贴在一起,实现了网络亚文化表征符号的“脱胎换骨”;二是杂糅的娱乐性特征更为明显,网民用滑稽搞笑、整蛊吐槽等方式对某些事物、现象、观点隐晦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无论是剪辑过的视频、 PS过的图片还是刻意编辑过的帖子或短信, 重点在于表达生活态度的同时,也传播某种社会情绪。
例:《武林外传》的故事围绕着一个在虚拟的明代(约在万历年间)的关中地区小镇“七侠镇”中“同福客栈”里的女掌柜佟湘玉和她的几个伙计展开。这群年轻人在同一屋檐下演绎了一幕幕经典的搞笑场面。其中的人物可以随意穿越时空,穿着古装却大唱流行歌曲,张口就是广告段子和时下最时尚的用语,很多场景都是对当下人们关注问题的模仿,又比如电影《武林外传》里买房、炒房的情景。本剧抨击了宣扬暴力的“武侠文化”,并对社会现象进行模仿、讽刺与批判。
3、网络恶搞之新解;
在网络空间里,网民对语言文字符号、数字符号、声音符号和影像符号等表达方式进行全新角度的技术呈现,赋予其新的解析、新的释义,谓之新解。在众多的网络亚文化现象中,网络语言可以算作最具代表性的表现形式之一。新解的语言特点主要有二:一是各类符号的创意性使用和组合,使得作为信息载体的各类符号鲜活生动;二是大量网络语言的出现,影响着网民的话语表达,并且表达方式、表达行为本身也已成为亚文化的一部分。尽管网络语言简洁、新奇、不合乎规范,但网民通过赋予其特定的符号意义来表达个性、张扬内心。网络语言在展现出舆论场多元复杂的同时,也建构起具有独特性质的亚文化类型。
例:1.基本网络新词,如BBS、跟帖、汗、囧;2.中文拼音缩写,如GG(哥哥)、BS(鄙视);3.英文缩写,比如I服了U(我服了你)、Q(Cute的音译,可爱的意思);4.数字,比如886(拜拜喽,再见的意思);5.谐音或方言读音,比如粉(很)、筒子(同志)、然并卵(然而并没有什么用);6.模拟词,如吼吼、嘻嘻等,表示笑声;7.动漫术语,如达人、御姐;8.特定的语言风格,如咆哮体;9.流行词句,如“给力”、“神马都是浮云”“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等;10.:)(冒号+反括号表示微笑)(¯ 『 ¯)表示流口水等
4、网络恶搞之仿制;
单一的仿制行为,很难称得上亚文化,但是大量网民的集体仿制行为,将本身没有多少价值的帖子或事件炒热,则反映了由群体构成的亚文化。仿制迥异于其他解构方式,其特点有三:一是表达方式单一,往往是纯文本的复制粘贴,经潜伏在网络世界的“水军”们共同发力而走红网络;二是“无厘头”色彩比较浓厚,在深层上释放出部分网民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三是仿制行为以模式和符号取代了信息真实,网络媒体成了被操控的符码“表演”的场所,舆论过界演变为舆论暴力。网民的集体仿制行为,看似用单一无聊的形式彰显个性创意,其实是在彰显自身的态度和情绪,释放内心的情感话语和价值理念。
例1:2009年,百度贴吧的帖子“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引发了几十万的回帖和3000多万的点击量,此后人肉搜索、网络恶搞、网络歌曲、广告语等接踵而至。
例2:2010年10月16晚21时40分许,在河北大学新区超市前,一牌照为“冀FWE420”的黑色轿车,将两名女生撞出数米远(1死1重伤)。肇事者口出狂言:“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2011年1月30日,河北保定李启铭交通肇事案一审宣判,李启铭被判6年。此后,这句话成为网友们嘲讽跋扈“官二代”的流行语。
例3:2013年2月17日晚,李天一与另外4个男孩在北京一家酒吧内,将一名喝醉酒女孩带到湖北大厦房间,轮流与该女孩发生性关系。北京警方避而不谈“轮奸”二字,而将案件过程描述为“轮流发生性关系”,这一言论迅速引来了法律人士的质疑。警方具有创造性的措辞“轮流发生性关系”迅速成为网络热词,引发网民“古诗接龙”。
“网络恶搞”等亚文化现象的多重叠加传播, 掩饰了议题背后的政治意图和意识形态色彩。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 网民摆脱了信息主体的具体约束,结合现实境遇进行解构创造,将多媒体技术与自己的情绪表达相结合,通过多向交流和多维互动进行狂欢式的信息轰炸,获得仪式狂欢的快感。“网络恶搞”特有的张扬个性、反抗权威等话语表达,契合了社会思潮所具有的情绪宣泄特征、极端反叛意识、强烈民主精神,因之呈现泛政治化的传播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公众的焦虑和不安。
“网络恶搞”更多地强调个体思维横向的汇聚和短时的狂欢,在消解等级秩序与权威力量的同时,还颠覆着传统审美标准。考虑到舆论场积极与消极并存、进步与落后共生的复杂性,社会管理者可以利用网络亚文化的衍生表达,借鉴“网络恶搞”的各种解构方式,用主流的思维方式和经典的审美方式对舆论进行“靶向引导”,维护社会公序良俗,守卫法律道德底线,方能将恶搞者从狂欢的“彼岸世界”拉回理性的“现实世界”。
责任编辑:农人
- 农业农村部权威解读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实现四“挂钩”2018-12-06
- 西藏山南举行一年一度物交会 第一天6万人“赶大集”2018-12-02
- 农村土地距离“商业化”还有多远?2018-11-23
- 西部农村中的“卖房搭地”纠纷的法律问题2018-11-21
- 魏延安:在双11的“十年”看中国电商2018-11-12
- 瞭望|特色小镇“八大凑”2018-11-10
- 临渭区:职业农民,贫困群众的“领头雁”2018-07-02
- 从“正国”到“乡科副职”,这10种领导职级的那些事2018-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