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旅游 > 地方 >
分享

  西部新农人网讯;佳县王家砭镇窑湾村光伏扶贫发电站是榆林市首个建成并网发电的光伏电站,电站建在窑湾村村集体的盐碱地上,每年可以给村集体增收10万元,用于发展集体经济,每户贫困户每年可分到3000元。

  榆林市副市长马秀岚接受西部网等媒体采访。

  12月4日,由陕西省产业脱贫办公室组织的“产业脱贫访市长”采访活动走进榆林市,该市副市长马秀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榆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把产业扶贫当着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全市累计投入6.16亿元用于产业扶贫,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推进农村“三变”改革 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

  马秀岚介绍说,榆林有8个国定贫困县区,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子洲、横山等7个县区为吕梁山片区县,有贫困村927个,有贫困人口22.91万人。实施脱贫攻坚以来,榆林市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与产业扶贫紧密结合,大力巩固和发展红枣、山地苹果、中药材、马铃薯、小杂粮等特色产业,拓展贫困户增收渠道。涌现出了榆阳区赵家峁、靖边马纪沟、横山高疙瘩、绥德赵家瓜等“三变”改革示范点。

  其中,榆阳区赵家峁村通过“三变”改革,成立了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将农村所有经营性资产以及土地、林木、旧房屋等资源性资产和自筹资金一并列入产权改革范围,将村民承包地也全部流转到合作社,实现了“资源变股权、资产变股金、村民变股民”重大转变。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规模化的设施蔬菜和乡村旅游等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目前村集体资产已超过千万元,村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1200元,所有贫困户全部实现了脱贫致富。

  马秀岚透露,2018年榆林市将抓100个“三变”示范点,启动1000个村的“三变”改革,逐步完成全市所有村的"三变"改革,为产业发展和贫困户脱贫打下坚实基础,探索出更多好经验、好模式。

  发展光伏产业以工哺农 带贫困户脱贫助力农村可持续发展

  “榆林光照时间长,能源产业基础好,发展光伏产业条件得天独厚。”马秀岚说,去年开始,榆林市按照以工哺农思路,积极实施光伏扶贫项目,启动了首批152个村级光伏扶贫示范电站建设,总规模3万千瓦左右,覆盖贫困村149个,受益贫困户达到6710户。

  马秀岚介绍说,榆林光伏扶贫项目推进过程中,通过构建“政府、企业、贫困村、贫困户”光伏脱贫利益共同体,由市县政府财政出资50%作为电站建设基础资金,市级国有企业出资剩余50%的项目建设资金,并对光伏电站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结算运营。电站建成后,分前5年、6-15年、15之后三个阶段实行差别化的帮扶政策,分别按总收入的58%、50%、45%用于项目所在村的精准帮扶和村级经济社会发展,预计村集体年收入10万元,贫困户每户每年收入能达到3000元。

  “贫困户脱贫是根本,但不是我们最终目标,我们要在实现贫困户率先脱贫的基础上,通过光伏产业带动,把农村集体经济也发展壮大起来,增强农村发展的活力,让贫困户脱贫后和所有农民朋友都有长远、稳定的收入来源。”马秀岚表示,下一步,榆林市将在152个示范项目建设的基础上,在全市92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中选择具备上网和用地条件的行政村全面推广光伏扶贫项目。力争到2020年底,全市村村实现光伏项目收益全覆盖,稳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让农民在农村产业发展中实现持续增收。

责任编辑: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