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新农人网讯;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要防止简单化,坚持精准原则,依托资源禀赋,发挥特色优势,真正做到因村制宜、因户择业、因人施策;要防止片面化,在利益联结机制上想办法,真正把贫困户嵌入产业链中,实现稳定脱贫;要防止功利化,尊重自然规律、产业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
目前,我市产业扶贫工作已进入全面攻坚阶段。如何建立完善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是产业扶贫精准脱贫的重点内容。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我市进行了有益的创新和探索,涌现出了以周至福地牧业为代表的“五位一体”模式;以蓝田董岭村为代表的“三变改革”模式;以周至周一猕猴桃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合作社+”模式等,这些模式既接地气,又对当地贫困群众产生了良好的帮扶效果。
模式一
供销联社参与的“五位一体”模式
“五位一体”打造农企共赢
陕西福地牧业有限责任公司自2015年起,充分发挥自身产业优势,按照“政府+供销社+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的“五位一体”产业扶贫模式,精准帮助213户贫困户实现了脱贫目标。他们根据不同帮扶对象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帮扶对策。按照贫困户意愿,为集贤、板房子镇189户贫困户免费发放仔猪、饲料,并与贫困户签订包收协议,到期统一以市场价格收回,返还销售利润。吸纳终南镇及园区周边20余户贫困户进入园区打工,实现每户增收1万元以上。
陕西供销集团的参股,不仅给公司带来了急需的资金,也规范了公司管理,加速了公司发展。同时,该公司设立专门的产业精准扶贫办公室,制定了《产业精准扶贫推进方案》,从生猪养殖配套、果蔬种植、技术培训输送务工、物资补助等方面入手,帮助贫困群众脱贫,做到了“一户一方案、一表一本账”,形成了一个多赢的局面。
牡丹产业带动村民脱贫
雍容华贵的牡丹花有着万花之王的美称,而牡丹科的油用牡丹更是全身都是宝,花瓣、籽粒、丹皮都有不同的用途和价值。周至县尚村镇张屯村通过发展油用牡丹产业,建设“周至县万亩油用牡丹种植生态观光园及深加工项目”,让粮农变成花农,更解决了部分贫困户就业问题。陕西供销集团注资2050万元与陕西中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是我省第一批开展现代农业精准扶贫的试点。中冠公司通过供销联社参与的“五位一体”产业扶贫模式,走上了发展油用牡丹实施精准扶贫的道路。
该公司成立了扶贫帮困小组,经过逐户调研摸底,基于张屯村的现状,帮扶小组对症下药,在张屯村大力发展油用牡丹种植产业,依托3000亩油用牡丹园的独特优势,开发牡丹系列产品并打造四季花海及规模化珍品牡丹园、农耕文化园、民俗风情街等项目,致力将牡丹园打造成现代综合农业观光休闲示范园,推动周边经济增长。在落实产业扶贫任务过程中,该公司优先聘请贫困人口务工,根据园区需要在5-9月聘用除草工人、在10-12月聘用播种工人。通过发展村集体经济,带领615户贫困群众走上脱贫致富路。
扶贫对象融入养殖产业
西安润德绿色农产品有限公司主要业务涵盖种植、养殖及其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现有“一基地四园区”,即集贤产业园农产品加工基地、终南三湾万亩蔬菜示范园、马召辛口千亩桑果园、西南塬区千亩猕猴桃示范园、秦岭中蜂养殖示范园,建立了5个专业合作社。通过示范引领、项目带动、技术服务等方式,引导当地群众自建蔬菜大棚500余亩,建成了以三湾村为核心的2200亩标准化设施蔬菜示范园,并辐射带动终南周边、富仁、尚村三镇1万余户菜农种植蔬菜3万余亩,帮助270户贫困群众实现脱贫。
该公司发挥自身“一基地四园区”优势,通过供销联社参与的“五位一体”产业扶贫模式,积极帮助贫困群众谋划产业,从优良品种选育、科学管理、市场销售等环节入手,为贫困群众提供全程技术指导服务。通过与贫困户签订蔬菜收购协议,以高于市场10%的价格统一回收贫困户蔬菜产品,解决其产品销售之忧。同时,实施为农户养殖包销、入股分红、创造岗位等多种扶贫措施,将扶贫对象融入养殖产业链条带动脱贫,从根本上解决了增收无项目、致富无门路、创业无资金缺技术等问题。
模式二
盘活资产的“三变”改革模式
从土地主人到企业股东
在鄠邑区玉蝉镇胡家庄村,他们全力推行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激活了城乡存量资产、自然资源、人力资本,促进了农业生产增效、农民生活增收、农村生态增值,让村里的百姓尝到了改革的甜头。
位于秦岭北麓的胡家庄村下辖6个村民小组,共有220户、1020人,其中党员18人。早在2010年,胡家庄村是全区出了名的贫困村。2011年,西安荣华企业集团积极响应全省“千企千村”扶助行动号召,主动与胡家庄村联姻。企业资本下乡助推农业精准扶贫,通过积极实施“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产业精准扶贫模式,荣华集团将其在产业、人才、管理、技术、资本等方面的优势与农村资源、土地经营权、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有机结合,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办法,让村民、贫困户从土地主人摇身一变成了企业股东,闯出了一条以葡萄生态、生活、生产为一体的产业精准扶贫之路,探索出企业与农民合作共赢可持续发展的扶贫新模式。
经过七年的村企合作,胡家庄村葡萄产业已由帮扶初的304.48亩发展至1074亩,带动农户500多人,辐射种植面积达1万亩。目前已有20位农民取得了助理农艺师资格认证,众多农民转换成职业农民,提升了农民技能水平。2010年,胡家庄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680元,截至2016年人均收入达到14700元。
土地变资源贫困户获益
蓝田县境内的董岭村,属秦岭北麓典型的浅山丘陵地貌,全村3个村民小组,172户630人。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42户,占全村总户数的24.4%;贫困人口105人,贫困发生率16.7%;全村90%以上的青壮年外出务工,剩下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是典型的空心村。就是这个既“穷”又缺少青壮年劳力的小山村,通过几年来的合作社经营、土地入股等举措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实现了由“茧”到“蝶”的嬗变。2016年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00元,高于全省水平4404元。
2010年,村上成立了蓝田县董岭核桃专业合作社。虽然,合作经营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但管理松散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找到全村产业发展之路,用现代企业经营方式代替合作社的呼声越来越高。为此村上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制公司。该村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办法先后开了十几次会,征求意见,统一思想,最后达成共识:将农户入股土地收益按照51%归集体、49%归农户的方式进行股权量化,股份化以后的土地收归公司统一经营。
这种分红模式盘活了全村闲置资源,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最为重要的是,保留了一部分资金,用于民生保障,这部分资金由专业化公司进行统一运营管理,确保管理能力较弱的贫困户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有兜底、有保障。
重组自身资源“三变”致富
簸箕掌村位于蓝田县城西北部洩湖镇的岭区,北依骊山,南望白鹿原。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301户1039人,面积6.5平方公里,耕地2500亩,人均耕地2.33亩。农民收入主要依靠小麦、玉米种植和劳务输出,2013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500元,是省定重点贫困村。2014年以来,簸箕掌村依托丰厚的人文、生态资源,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契机,以“三变”改革为动力,深入推进乡村旅游,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走出了一条贫困村依靠自身资源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簸箕掌村虽然土地贫瘠,但生态环境好,村前有水鸟成群的女娲湖,村后是清晰可见的终南山,有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的条件。2014年3月,簸箕掌村“三变”改革大戏开始上演。他们首先清产核资、理清家底,把“死资源”变成“活资本”。其次,资金变股金。村上利用农村改革契机,将财政投入到村的生产发展类资金、农业生态修复和治理资金、扶贫开发资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等全部量化为村集体或农民的股金,入股经营主体,按股份获得收益。在利润分配上,村集体经济组织预留60%用于扩大再生产,40%分给村民。
最后,村民变股民。2014年3月30日,1039个村民成为簸箕掌村的合法股东。股份设置形式包括土地股、固定效益股、独立效益股和集体股。同时,簸箕掌村在工商局注册登记,成立了“西安卜莹生态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管理运营村集体资产。通过“三变”改革,村集体经济积累从零增加到3000多万元(不含土地资产),加上群众1000万元的入股资金,村集体资金已超过4000万元,彻底破解了村集体有资源无资金的问题。如今全村贫困人口从2014年前的95户310人,减少到2017年的10户24人。
模式三
销路无忧的“合作社+”模式
加入合作社 网销第一村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只有“授人以渔”,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才能真正把贫困人口帮出来,才能断掉穷根、开掘富源。周至县楼观镇周一村成立了周一有机猕猴桃专业合作社,让全村贫困户加入。如今,成了名副其实的“猕猴桃淘宝第一村”,昔日坐在地头等客商,如今土特产搭上了“网络快车”。
为了让贫困户更好地搭上“互联网 ”的快车,他们紧抓省电子商务扶贫试点县机遇,加强与京东、右下方等电商合作,大力开展电商培训,引导农产品经营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群众开展农产品网上销售,拓宽贫困村、贫困户增收渠道。目前,在周至仅线上注册猕猴桃销售网店就超过500余家,一大批猕猴桃品牌已形成区域化。
入股当社员 合作社帮销
鄠邑区蒋村镇青三村是省定贫困村,2015年在区农业局产业脱贫办积极协调下,与西安东山果品专业合作社建立合作关系。东山果品专业合作社将青三村贫困户吸纳为股民,为贫困户无偿提供全程技术培训、指导管理、市场信息咨询、价格协调等方面的支持,利用合作社资源优势,帮助贫困户销售产品,常年优先使用青三村贫困户及青三剩余劳力,对青三村生产的核桃、花椒等干杂果不低于市场价格进行收购,构建利益联结机制,促进项目建设。
经过青三村和西安市东山果品专业合作社协商,将2015年建档立卡的16户贫困户吸纳为合作社股民,项目建设前期,由合作社先行垫资,每户按一万元资金作为入股资金,资金来源由合作社争取来的青三移民新村产业示范项目提出,投入资金保本,年度按合作社收益进行分红,最低不少于一千元。这种贫困户参股合作社模式,带动了当地贫困户脱贫致富。
签购销协议 得分红收益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新时期农民群众顺应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重大创造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创新,是做好新时期产业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是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者。西安稞青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地处高陵区通远镇何村,他们自开展产业精准扶贫工作以来,为有发展种植产业意愿的贫困户免费提供种子种苗和技术培训服务,同时签订保价收购合同,以约定的保底收购价格为贫困户提供相对应的农作物的销售渠道。
按照“政府引导扶持+项目带动+经营主体发展产业+贫困户享受分红”的方式,该合作社和通远街道辖区内的五保户(孤儿)、因病、因残、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签订产业帮扶协议,产业扶贫资金折股量化,通过发展相关特色产业获得的部分收益,给予贫困户产业收益分红,确保贫困户长效增收脱贫。截至目前,已和42户贫困户签订产业帮扶协议。
模式四
挑大梁的“企业(园区)+”模式
“甜蜜”事业助力精准脱贫
中蜂养殖不但投资小、见效快,还不误农时,解决了山区缺少劳动力的问题。秦岭北麓环境优良,蜜源植物达到百种以上,每年从4月份至8月份,拥有5个月盛花期,非常适合中蜂的繁育和追花夺蜜。因此,针对秦岭山区贫困群众,西安市产业生态脱贫办制定了中蜂产业扶贫规划,保障贫困户有稳定的养蜂收益。
今年西安市启动了第一批中蜂养殖产业扶贫项目,涉及有意愿有能力发展中蜂产业的贫困户265户,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使贫困户通过发展中蜂养殖产业增收脱贫,截至今年9月底统计,户均年收入已近万元。该项目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由众天公司具体实施,企业为贫困户提供养蜂技术培训、日常管理、产品收购、后续服务等,实现长期为市场提供优质中蜂产品和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的目标。
水蜜桃产业促精准脱贫
周至县终南镇老堡子村,土壤肥沃、腐殖质丰富、地下水源充沛,是种植水蜜桃的天然宝地。该村建立的西安市长扬现代农业园区为我市第二批市级现代农业园区,以水蜜桃为主导产业,由长扬果品专业合作社承建。长扬合作社用扶贫资金、农业园区政策资金、合作社自筹资金,采取“四统一分”(即统一流转、统一建棚、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分户管理)的办法,将各户分散不均的地块以每亩700元的价格流转过来,建设设施水蜜桃大棚150栋;采取“合作社+科技示范基地+党员示范户+贫困户”的办法,由15名党员和35名科技示范户带动100户贫困家庭发展水蜜桃产业;经营管理下放各户,利润收益归各户所有,解决了一家一户不能单独发展设施农业的难题。合作社聘请专家教授进行科技培训,已培养专业种植水蜜桃农户115人。2017年贫困户发展水蜜桃户均收入3万元左右,树立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奶山羊养殖促贫困户增收
蓝田县三官庙镇龙门村通过“龙头企业+园区+贫困户”模式,实现贫困户产业全覆盖,贫困户通过入股鑫龙门科技有限公司发展奶山羊产业,建成陕西省(鑫龙门)循环经济现代农业园区。鑫龙门公司帮扶厚镇通过“园区+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带动150户贫困户发展奶山羊产业。帮扶金山镇柴家村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贫办法,建成了300只奶山羊养殖场。帮扶三里镇磨李村奶山羊产业精准扶贫,扶持6户贫困户发展奶山羊产业。共吸纳631户贫困户社员,累计入股奶山羊产业扶贫资金 191.1 万元。这种“企业+园区+贫困户”的模式,已安排当地42户贫困户长期就业,年工资支出60多万元,年季节性劳务工资支出40多万元,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模式五
资源整合的特色产业连片发展模式
旅游促生态农业带发展
蓝田县水安路精准扶贫产业带将精准扶贫、全域旅游与现代休闲农业有机结合,大力推进休闲农业园区建设,采取“政府+合作社+贫困户”的办法,发展草莓、食用菌等产业,以贫困户扶持资金入股的方式,发展扶贫产业园15个,吸纳贫困户232户,年底保底分红1000元以上,再根据实际经营效益进行200-500元不等的二次分红。
该扶贫产业带集生态农业、绿色农产品、采摘、观光旅游、产品开发功能为一体,让游客不仅感受到现代生态农业的魅力,更能让游客参与生态种植、采摘体验,吸引游客促进产品销售。
“红豆杉”撑起精准扶贫
天行健公司红豆杉产业扶贫项目在蓝田县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天行健红豆杉健康产业园,位于华胥镇惠家斜村,目前1000亩核心区已建成使用,包括2200平米的智能温室、3000平米的联栋温室、10万平米的日光温室;另一部分是红豆杉示范种植区,位于华胥镇王坪村、姜湾村,已流转林地、荒地、耕地5000亩。该公司已与惠家斜村21户贫困户、王坪村76户贫困户、姜湾村21户贫困户建立一对一帮扶脱贫关系,通过“协议种植+苗木保底收购”、“土地资金+劳务+生态补偿金”、“土地、劳动力、扶贫贷款入股+产业收益分红”三种形式,与政府合作实现贫困户精准脱贫。
“花海梯田”产业深度融合
金缎绿锦,田野彩绸,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在塬坡铺展……长安区利用3年时间,将建成以八里塬、白鹿原和杨庄台塬为核心,以浐河沿岸大田花卉景观带为纽带的“三塬一带”万亩油菜、油葵标准化种植基地。该项目通过提升种植标准,扩大生产规模,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以标准化油菜、油葵生产为依托,以油料深加工为纽带,以花海梯田旅游为方向,构建长安东部塬坡地休闲农业产业带,覆盖贫困户543户。
模式六
“打通壁垒”的三产融合模式
产销一体化 保贫困户利益
为有效发挥蓝田当地丰富的荒坡、浅山牧草资源优势,促进山区农户通过饲养奶山羊而脱贫致富,蓝田工业园引进了总投资达5亿元的陕西美力源乳业有限公司,年产22000吨乳制品生产线项目,将实现日加工鲜奶500吨,年加工鲜奶18万吨,极大地增强项目奶源基地奶农的养殖信心,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保障奶农特别是山区贫困户奶农“售奶难”、“卖价贱”的问题,促进贫困群众养殖收益。
走上现代农业增收之路
陕西佰瑞猕猴桃研究院有限公司三产融合园区规划总面积5000亩,通过与千户、耿西和虎峰三个猕猴桃专业合作社联合共建,采取“贫困户果农抓生产、合作社抓统一收购销售”的办法,打通了猕猴桃产业各个环节的壁垒,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另外,公司与贫困户签订了三年临时用工合同,每年吸纳10户贫困户就业。同时,该公司为空茬地贫困户果农提供猕猴桃新优品种种苗、架材,无偿提供花粉、套袋、有机肥等,已累计帮扶52户贫困户。
“以工促农”保贫困户增收
依据蓝田县是目前全省现代肉鸡标准化养殖规模最大的县之一的实际,蓝田县工业园区“量身”引进了西安盛润食品有限公司,该公司投产以来,肉鸡年屠宰量达3000万只,有力促进了蓝田县肉鸡养殖业的稳步健康发展。该公司充分发挥帮、扶、带的社会作用,提供就业岗位100个,并对贫困户进行岗前培训,使贫困户尽快掌握一门技能。对于没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公司鼓励他们利用扶贫资金入股公司,以合约形式每年给贫困户8%的固定分红。对有意愿和发展能力的贫困户,该公司利用扶贫资金和银行贷款建设了养殖小区,并鼓励贫困户进小区统一饲养,公司提供从建设到养殖的全面指导,采用订单养殖的形式确保了贫困户的稳定增收。
责任编辑:张伟
- 探索“2.5天小长假” 江苏河北等10余省份出台意见2019-07-03
- 系列活动助推河北丰宁旅游产业扶贫后劲十足2019-06-25
- 西安市未央区宣平里汉服文化节“五一”小长假荣耀西安2019-04-28
- 定边:对16个乡镇开展扶贫领域专项巡察,处分33人2018-12-28
- 汉阴县汉阳镇交通村羊肚菌产业 探索推进“三变”改革2018-12-27
- 陕西:做好“山水”文章 共促生态与扶贫双赢2018-12-13
-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实施方2018-12-10
- 甘肃通报5起扶贫领域问题 村书记违规收回群众救助资金2018-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