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生态 >
分享

  西部新农人网讯;深秋的秦岭北麓层林尽染,在蓝田县玉山镇刘寨村,党支部书记陈新华谈起“绿水生财”梦想满是期待:村内不足4000米长的清峪河有望吸引数亿元旅游投资,建成水利生态景区。

  深山小溪能有什么价值?之前几乎无人问津,但陕西近几年“柔性治水”理念的推广与实践,使农村更多的溪流、涝池、塘坝“因水成景、因景致富”成为现实,全省已建成国家级水利风景区35处、省级水利风景区67处。今年国庆长假期间,仅汉中市石门水利风景区就接待游客5.18万人次。

  陕西是严重缺水地区,人均水资源总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如何在“半瓶水”基础上开创水生态、水文明新局面?全省近年来坚持以“系统治水、柔性治水”理念为引领,通过实施“关中留水、陕南防水、陕北引水”区域方略,构建“江河湖库”联通互济水系,努力实现“水润三秦、水美三秦、水富三秦”目标。

  最先感受到系统柔性治水变化的是广大农民,他们从治水工程的旁观者,变身水生态文明的参与者。2016年12月,陈新华被镇政府确定为清峪河村级河长。他和巡查员张青俊每天风雨无阻,至少要到河边巡查5次。“今天的绿水,就是明天的风景和财富!”越来越多的陕西农民像陈新华、张青俊一样,自觉行动起来保护身边绿水不被污染破坏。

  蓝田县境内的辋川曾是唐代诗人王维的隐居地。当年这里的溪流、碧水、稻田等美景,让他写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及“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等名篇佳句。近年来蓝田通过水生态治理,将境内白牛河、桐花沟、寒门寨等峪口打造成小型景点,许多历史水景得到重现。在普化镇宝兴寺村一条小溪边,记者看到一处小型污水处理场所,占地235平方米,日处理生活污水50吨,而且有树有花有草,成为当地农民休闲场所。

  渭河是陕西的母亲河,由于水体污染严重,水量减少,“一条大河几米宽,沙坑遍布臭熏天”,一度被称为“关中城市下水道”。“柔性治水”理念的推广落实,使陕西境内的渭河、汉江、丹江、延河等大江大河发生明显变化。过去江河堤坝身高坡陡、水泥堆砌,少人问津。如今绿草覆坡、绿树护坝,游人如织。记者前不久实地察看了渭河西安段综合治理工程,堤上绿树成荫,滩内水草丰美,时见鸭凫鸯戏、鹭飞鸥翔。

  2016年以来,陕西各地大力推进农村涝池、塘坝、水窖的水生态修复,实现“涝时蓄水、旱时取水、枯丰调节、平时成景”,重在惠民富民。渭南市把涝池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已建成涝池风景点504座。宝鸡市按照“一县一湿地、一镇一水面、一村一涝池”目标,规划建成湖泊126个、涝池1023座,修复湿地29处,形成万顷水面。今年以来,全省已完成涝池修复整治582座,另有147座正在建设。

  系统柔性治水理念和实践,既为群众提供了休闲娱乐新去处,也为农民找到了脱贫致富好门路。据西安市水利局介绍,全市近年建成24处湖池湿地,人均增加湿地面积3.68平方米、水面面积1.6平方米。今年国庆长假期间,全市39处水生态游览景点接待人数均超过100万人次。特别是9月28日开园的西安市斗门水库(昆明池)一期景区,当日接待游客超过5万人次。

  陕西省水利厅厅长王拴虎说,全省将持续推进引汉(江)济渭(河)等十大水源工程,建设渼陂湖、卤阳湖等十大水生态工程,还规划了总投资1350亿元的民生水利项目,力争到“十三五”末明显改善水生态环境,更好实现“水润三秦、水美三秦、水富三秦”目标。

责任编辑: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