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财经 >
分享

  标志性景观在哪?特色化产品在哪?核心吸引力在哪?产业链与带动力在哪?对于民俗村和旅游小镇或街区,最关键的是原住居民的生活融入,有了生活就有了独特的文化和产品,以及产业链,那么,我们的很多旅游项目还有原住居民吗?

  图 / 陕西西安 · 白鹿原民俗文化村

  有报道说:在去年9月开始“提升改造、暂停营业”后,西安白鹿原民俗文化村这个曾投资3.5亿、占地1200亩的项目,最终还是结束了它仅4年的生命。景区3月7日发布公告:3月12日至31日,将对该项目拆除。

  西安周边有好多黄土塬,其中以城南白鹿原、少陵原、神禾原最为知名。三原中又因陈忠实的长篇小说及其同名电视剧《白鹿原》而使白鹿原名声大振。

  《白鹿原》是一个好作品、好品牌,一场电视剧不仅火了关中白鹿原这个地儿,更是火了关中民俗和风情。但是品牌再好也经不起乱消费、过度消费。

  关中民俗天生禀赋,地域化浓厚淳朴,当地人喜爱,外地人喜欢,应该说是一种极好的旅游资源,可以拿来做文章、搞旅游。但是,不能一哄而上,更不能同质化。

  据说,自从袁家村火起来后,加之《白鹿原》的热播,陕西全境一下子就冒出来40多个民俗村,仅在200多平方公里的白鹿原上分布了5家以关中民俗为主题的特色乡村旅游项目,而且又都是清一色的以陕西风味小吃和传统技艺为主的业态,这与早已名声在外的袁家村是雷同的。这些民俗村全是复制黏贴,在袁家村盛名之下,哪里还有生存空间?

  西安人口也就1000万左右,陕西省人口不到4000万,当地人不可能反反复复去看一些雷同化的东西,而且,关中民俗对于关中当地人来说,本就是司空见惯的。外省和外国的旅游者也会去,但那是在逛过兵马俑等著名景区之后的“添头”;去西安出差者,工作之余也会去,但那是闲暇时间的休闲与生活体验。作为一个旅游景点,真得有拿得出手的、不同于袁家村之外的、独特的核心吸引物才行。旅游者不可能一个一个看下去吧?除非脑子有病。

  从目前的光景来看,这些民俗村一律是门可罗雀、生意清淡,究其原因,当然是同质化和不问青红皂白的大量复制,归根结底是旅游开发理念问题.。

  不得不说,风俗、风情、风物和风味产品是最容易增加旅游者体验、互动和参与的,产品可延伸、可演绎、可创意的空间大的不得了,可为什么偏偏死趴趴地生硬地去展示,而不肯独辟蹊径地去活化呢?

  白鹿原民俗村终于拆掉了,因为它已经败得一塌糊涂、一地鸡毛、一片狼藉,因为它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味克隆,没有了特色,没有了吸引力,没有了市场。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这么一段话:“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是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女为他演唱的《红楼梦》十二支曲最后一首《收尾 飞鸟各投林》的最后两句,此曲暗喻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等的不幸结局和贾府最终“树倒猢狲散”的衰败景象。此情此景,何其相似矣!

  一个项目,从开发之时市场定位就不准确,因此决定了最终失败的命运。这些项目,不立足市场,不着眼长远,只看眼前,一个个都搞成了庙会,十里八乡的人过来凑下热闹,领导剪裁,搞个庆典完事,风光一时,糊涂一世。想一下,以后怎么办?

  标志性景观在哪?特色化产品在哪?核心吸引力在哪?产业链与带动力在哪?对于民俗村和旅游小镇或街区,最关键的是原住居民的生活融入,有了生活就有了独特的文化和产品,以及产业链,那么,我们的很多旅游项目还有原住居民吗?附近就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山西平遥古城一直过得很不错,外国人经常扎推,就是因为古城里永远不灭的人间烟火和市井繁华。

  再看一下各位朋友的身边——你我所在的地区,有多少所谓小镇、民俗村在挣扎中度日,空留一片建筑和街区,门可罗雀,了无生机。这么多年过来,我们的旅游开发者一味高大上、一味赶潮流,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为什么就不知道反思与借鉴?

责任编辑: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