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财经 >
分享

  

  沙县小吃在中国餐饮界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存在,装修朴素,价位低廉。但沙县小吃在全国门店又有8万多家,几乎能在任何一个城市里看到沙县小吃的身影。有人将它当做中国第九大菜系。

  沙县小吃是怎么遍布全国的呢?

  得从一场集体性跑路事件开始。

  邓世奇的故事就相当典型。

  1990年,沙县县城搞“旧城改造”,邓世奇在县城的老房子换来了一块地皮。那时沙县地区十分流行标会——也就是民间借贷。于是他又多加入了几个标会,希望获得更多利息,以便在县城盖栋新房子。

  这种民间借贷利润大多丰厚,尝到甜头后投入市场的钱往往会越来越多,到后来,投入标会的钱很多都是邓世奇找亲戚朋友借的。

  运气好时,会有很大的收益,但若运气不好,就会面临崩盘风险。

  1991年底,邓世奇第一次“叫标”,从一个“天天会”里融资来了一万多块钱,准备扩大经营。钱刚到手,就被会长要走了九千。第二天,这个会长跑了。

  没过几天,邓世奇参加的其他29个标会都出问题了:会长跑路,投进去的钱打了水漂。邓世奇投在标会里的钱有十五六万,外面欠着亲戚朋友十二三万。

  这是一根稻草。

  邓世奇决定跑,8个小时火车,邓世奇就到了厦门。

  他决定开店。

  第一家店找得不顺利,赔上押金,带出来的钱也没了。房东把房子转租给别人的那天,夫妻俩蹲在店门口,抱头痛哭。等到两个月后,邓世奇才找到了一家店。夫妻俩连夜没睡,找人凑钱,一个厦门的朋友拿出一万元给他,他不敢要,只要了九千,七千五百块交了房租。

  因为人力有限,他的小吃店只做三种食品,拌面、扁肉和茶叶蛋。拌面、扁肉都是一块钱一碗。他和妻子原本指望每天能卖到50多元就好了。结果开张第一天营业额就388元,邓世奇乐蒙了。

  很快,在金钱的诱惑下,大批沙县人走出了家乡,1996年,邓世奇和张绍椿这样的沙县人,出去了一万多。

  政府也看到了这股力量并给予重视,从1996年开始,沙县政府换了四届班子,但从未停止过对沙县小吃的推动。

  仅1997年到1999年期间,沙县政府针对小吃就设了三块牌子:沙县小吃同业公会、沙县小吃办和沙县小吃业发展服务中心。

  动员农民外出做小吃,成为当时沙县自上而下的任务。“政府给小吃办下任务,小吃办再给乡镇小吃办下任务,分配到每个村里面。当时有些人也不愿意来,就想办法,凡是报名参加培训,县里就给几百块钱。”

  政府引导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996年在外做小吃的有1万多,1999年增长到2万多,2002年达到3万多。如今,在外做小吃的沙县人已经超过6万。

  “早些年,出去的夫妻俩都背着七八个大包小包,跟搬家似的,回来的时候穿得很时髦,女人的发型都变了。”数据显示,2014年,沙县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近13000元,高于全国的水平。如今,沙县做小吃的人买下了县城70%的房子。

  不过,在讲消费升级的时代里,沙县小吃想要更进一步,只有量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更高的质量。才能在新时代里吸引越来越多的用户。

责任编辑: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