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2岁的陈兴涛2011年硕士毕业后在西京大学任教,2017年,这只曾从山阳县山沟沟里飞出来的“金凤凰”又飞回了故土,每日起早贪黑在百万袋菌袋包中间来回穿梭。如同落满了大大小小的黑蝴蝶般的黑木耳,总能让陈兴涛的情思跟着起舞,这可是他要带领乡亲们在这里实现的“田园财富梦”啊!
种植食用菌 丢了父亲性命
山阳县户家塬镇关上村距离县城40公里,这里山大沟深,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村里多是留守的老人和儿童。陈兴涛在省城的日子虽然过得滋润,但不习惯城市生活的父母不愿意跟他进城,每次回老家,看到父母日渐衰老的身影和养猪辛苦的样子,陈兴涛心里就很不是滋味。
2016年11月,陈兴涛和多年从事食用菌栽培技术研究的博士生堂弟陈骥到杨凌参加农高会,对木耳和香菇产生了兴趣,兄弟俩一拍即合,决定在家乡发展食用菌来帮助父母和乡亲们发财致富。2017年新春,陈兴涛在关上村租了15亩地,建起了第一个代料地栽木耳生产基地。
经过3个多月的反复试验和向有关专家虚心求教,陈兴涛熟练地掌握了地栽木耳的关键技术,2017年5月,陈兴涛自筹资金500万元,着手在村上建设食用菌生产、种植、科研基地,他准备大干一场,也动员父亲拆除支撑家庭经济的养猪场,用来发展地栽木耳。为拆除猪圈整理栽木耳场地,9月15日,父亲掮檩上台阶时摔倒,被檩条重击后当场去世。父亲的去世,让陈兴涛痛不欲生。他搞食用菌原本想给父母找份轻松挣钱的营生,让村里和父母一样的人不再外出辛苦讨生活,可万万没想到竟让父亲搭上了性命。安葬了父亲,陈兴涛彻夜难眠,几乎没有了再搞下去的勇气,可一想到山里有多少人因打工把命丢在矿上,有多少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照看,他咬咬牙,还是坚持了下来。
解决山区就业 为留守人员带来幸福
陈兴涛不断推进地栽木耳大田规模发展,和关上、姬家河、下娘娘庙、西沟等8个村签订了地栽黑木耳种植协议,采取“支部+公司+村集体+贫困户”产业发展模式,在西沟流域流转土地100多亩,发展地栽木耳100多万袋、地栽灵芝5万袋,带动邻近村和移民小区100多名贫困户实现原地就业,确保户均增收1.2万元,人均收入3200元。陈兴涛说:“最开始种植食用菌是为了父母,后来从个人的小家情思中走出来了,才发现有更多的人需要我。”在家门口解决了就业问题,村里不仅贫困户少了,留守人员也减少了,欢声笑语多了。
陈兴涛扶贫家乡的情怀不仅吸引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倪旭、卢德成两位博士加盟,还吸引来更多追梦的年轻大学生到户塬镇实现梦想,他们或负责产品的销售推广,或负责开展电子商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如今,陈兴涛像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每天风里来雨里去忙得不可开交,问他有没有后悔辞去大学老师这一笼罩着荣誉和光环的职业,他说:“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他打算将食用菌产业扶贫带动项目推广到邻近各镇乃至全县,大量发展灵芝和地栽黑木耳产业大户,逐级结对帮扶,“下一步我们计划新建大棚100个,地栽木耳面积扩大到200亩以上,新建厂区一个,年产菌包达到800余万个,带动父老乡亲共同来实现我心中的梦想——让大家都富起来。”
责任编辑:张伟
- 有一种独立叫向父母“借钱”上大学2019-09-14
- 陕西周至女大学生回乡收果树枝条和秸秆,每吨净赚200块!2018-06-15
- 80后的他大学毕业后回家养数千只鹅 5年后在城市买房买车2017-12-18
- 经商人:在大学旁边开这“五种店”能赚大钱,不妨试试2017-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