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财经 >
分享

  桂花雀蛋

  西部新农人网讯 “一颗蛋能卖到三块钱,每只桂花雀每天产一颗蛋。”洛川林业食用菌责任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晓琦介绍说,桂花雀不仅好养活、吃得少,收益还高,一笼桂花雀有三母一公,一年下来能收入3000多元。

  “那这一笼桂花雀能卖多少钱?”记者好奇地问道。

  桂花雀

  “我们现在只能少量的孵化,出多少钱我们也舍不得卖。”王晓琦笑着说。

  林下建大棚、林间养鸡雀、林内种菌菇……近年来,洛川县土基镇黄连河村林下基地规模不断扩大,林下经济花样也不断翻新,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借优势调结构,向绿水青山要效益

  洛川林业食用菌责任有限公司位于洛川县原黄连河林场场部,所在地森林面积达24万亩。2015年,原有的304省道改线后,林场场部由黄连河村搬迁到原石泉乡镇府所在地,这里就闲置下来。2016年,适逢国有林场改革全面启动实施,洛川县林业局局长张晓勇积极到省林业厅寻找项目,并多方考察林场改革先进试点,了解到不少林场通过职工入股的形式,发展林下产业,当年就能见效。

  张晓勇认为这是个不错的出路,可还没开始,就遇到了困境。“当时在林业系统开会动员,但反响并不好,职工们要么不愿意干,要么拿不出钱。”最后实在没办法,张晓勇就找到退休的苗圃主任李新安和曾当过林场场长的王晓琦,让他们先进行试验示范。

  整理香菇菌棒

  2016年5月,该公司注册成立,先从木耳、香菇等简单的菌类养殖做起。由于没有经验和技术,他们只能先从外面买进菌棒,再进行种植,这样不仅成本高,效益也不好。

  “长途运过来菌棒质量上受到很大影响,而且成本太高。”张晓勇、王晓琦、李新安商量,要产生效益,必须要自己掌握培育、生产菌棒的技术。大家一拍即合,随之从外地聘请了专门的技术人员,成本降下来了,菌菇的质量也提高了。

  见到了效益,大家心里就有了底。三人又合计,这么好的森林资源要怎么利用起来才能发挥出最大效益。“光种普通的菌菇肯定不行,必须用多条腿走路。”通过到各地考察,公司又先后试验了灵芝、娃娃鱼、桂花雀以及各类禽种、经济树十余种。

  养殖

  在省市县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洛川林业食用菌责任有限公司如今已发展成为从事食用菌生产、加工、销售,珍禽饲养和林木蔬菜种植为一体的企业。产品以香菇、平菇、灵芝、木耳为主,养殖娃娃鱼、孔雀、桂花雀、七彩珍珠鸡、绿壳蛋鸡、鸿雁、 贵妃鸡等十余种珍禽。去年,又流转土地117亩,新建大棚32座,栽植桃树、樱桃、杏树、葡萄、火龙果及各类瓜果蔬菜十余种。而这也将林菌、林禽、林渔这些小生态圈链接起来,形成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养殖

  “敢这么做,最重要的还是销量好,我们的产品因为质量高、口感好,一经上市就销售一空。”王晓琦说。

  助脱贫促产业,靠林下经济增收致富

  洛川塬上以种植苹果为主,川道地区主要靠玉米种植。2017年洛川农民人均收入12786元,其中塬面农民人均纯收入13665元,川道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3300元。

  抓紧栽植树苗

  如何让川道农民依靠土地资源和环境优势摘掉“穷帽子”?依托丰富的林业资源优势,黄连河林下经济不断发展,不仅提高了土地的空间利用率,而且让农民不砍树也能增收,有力地促进了生态平衡,林下经济正在成为老百姓的“绿色银行”,逐渐改变着川道农民“守着林子没饭吃”的传统局面。

  从去年以来,早上不到8点,王巧珍就从家里出发,步行5分钟到村子里的林业食用菌责任公司干些点种、采摘蘑菇的活儿。“除过在自家果园干活的时间,闲下来基本就在这儿打工,零碎算下来几个月挣了2.6万元,快赶上我们果园的收入了。”

  新建的大棚

  “我村里边好几个媳妇在这打工,都领了1万多元的工资。去年,因为我有小孩没来,今年没事了,也在这里打工赚点零花钱。”王玲也是黄连河村村民,除了在这打工,她还把家里的9.8亩土地通过土地入股的形式,流转给公司。“按照合同,一亩地每年给我900元的分红,不管公司经营好坏,给我们的钱是不变的,没有风险。”

  王晓琦说,除了劳务增收,公司还和35户贫困户建立了扶贫资金入股关系,平均每年分红1000元,同24户群众签订土地入股协议,每年给入股户每亩分红900元,给村集体100元。

  71岁的田福财是村里贫困户,近年来,先后做了心脏瓣膜和腰椎间盘突出手术,加之年龄较大,基本上干不了活。

  整理香菇菌棒

  “现在的政策这么好,看病的钱大部分都给报销,现在这个食用菌厂办在这,还让我用土地和扶贫资金入股,再加上政策性补贴,一年算下来就是1万多元,今年我也能脱贫了。”田福财信心十足地说。

  张晓勇告诉记者,通过这样的方式既解决了林下闲置土地浪费、群众再就业和川道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又实现了林业和种养殖业的生态循环。下一步,我们将引导群众自己发展种养殖,企业给予技术指导和产品回收,保障农民长期增收致富。

责任编辑: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