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根营和老伴儿在给蜜蜂喂水
西部新农人网讯:“我家一共养了12窝蜂,今年气候偏冷,花期较短,大概只能取60斤蜜,一斤按100块算,也能收入6000多元呢!”宜君县太安镇寺坪村的贫困户马根营提起养蜂笑意盈盈。这两年,马根营和老伴儿有了新忙活———中华蜜蜂养殖,这份“甜蜜事业”让他家钱袋子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甜。
近年来,中华蜜蜂养殖成为宜君县一个新兴的富民脱贫产业。2010年3月,宜君县成立中华蜜蜂保护协会,业务范围包括中华蜂保护、养殖、技术推广、蜂产品销售。目前拥有会员200余人、中华蜂1000余群,地域范围涉及宜君县8个乡镇和印台区、王益区。
“太安镇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优越,有一定数量的野生中华蜂生存,而且很多群众有养蜂基础,为发展中华蜂养殖产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宜君县中华蜂保护协会技术顾问、党建指导员陈明涛告诉记者。针对贫困户老龄留守人口较多的现状,2016年,太安镇党委和政府把劳动强度低、成本低、风险小、具有太安特色的中华蜂养殖产业作为产业扶贫工作的重点之一,采用“党建指导员+专业协会组织+贫困户”的模式,与全镇有养蜂条件的贫困户签订了3年科技帮扶和统购统销协议。
走进马根营的农家小院,房前屋后那一座座整齐排列的土坯蜂箱格外引人注目。一见到陈明涛,马根营连忙上前招呼,“自从我家开始养蜂后,这小伙子就隔三差五地往家里跑,送技术和蜂具,到了取蜜季节,还给我帮忙,真是太感谢你了!”马根营年轻时因意外导致双腿瘫痪,妻子长年患有慢性疾病,协会将他家列为重点帮扶对象,经常上门手把手教授养殖技术。陈明涛介绍说,今年协会还将一些贫困户的信息贴到网上,寻求全国各地愿意结对帮扶的爱心人士。最终一位北京的爱心人士愿意以一窝蜂一年1200元的代管费帮扶马根营。
“在养蜂之前,我养过猪、养过羊,但好像都不是很适合我。镇上推出这个扶贫产业后,我兴奋了好一段时间,一来生活有了盼头,二来土蜂蜜还能治我老婆子的病,再也不用花钱买了。我们要好好经管这些蜜蜂,它们就是我家脱贫的希望啊!”现如今,马根营整天推着轮椅,在院前院后忙忙碌碌,老两口看着蜜蜂飞进飞出,心里美滋滋的。
为了提高农户的养殖效益,经过不断探索实践,协会成功研制了便于操作、经济效益高的“创新型蜂巢”,并于2015年6月份申报了国家专利。
中华土蜂采百花,其蜂蜜具有极高的药用保健价值,市场前景好、需求量大。好产品要有好销路,电商是实现扶贫产业与大市场紧密连接的新渠道。协会借助太安镇农村电子商务中心,通过微信、淘宝等网络平台宣传和销售中华蜂蜜等当地土特产,为贫困群众搭起了一座通往外界大市场的桥梁。
据了解,太安镇中华蜂养殖目前已经覆盖了18个村130户贫困户,新建创新型蜂巢408座,发放蜂具125套,开展各类技术培训30余次,涉及贫困人口600余人次。通过收蜂技术培训,群众已自行收蜂60余群,价值3万余元。
今年以来,宜君县创新扶贫工作思路,按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上菜、政府审菜、贫困户点菜、财政买单”要求,实施“菜单式”产业扶贫政策,实现“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太安镇紧跟全县产业扶贫政策导向,积极联系5个合作社(公司)的产业扶贫项目进入菜单式产业扶贫项目,内容涉及天麻、黄花菜、藜麦、油用牡丹种植及中华蜂、黑猪养殖。“产业发展的快慢直接关系到脱贫攻坚的成效,在中华蜂养殖方面,下一步将重点跟进技术、扩大规模、加强管理、提高产量,增加贫困群体的收入,让他们得到真正的实惠。”太安镇副镇长和真琪说。
责任编辑:张伟
- 从“最不适合”到“星火燎原” ——一个革命老区贫困县电商2017-04-05
- 漫谈|驴皮价格15年猛涨100倍,毛驴养殖会否是下一个创业商机2017-02-13
- 一个合作社 带活一个村2017-01-22